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平菇系列6:平菇新技术应用(1)

    发布时间:2009-08-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技术应用原则:具有基本技术基础,领会新技术内涵。

      1、大田荫棚仿野生栽培技术: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针对夏季气温高、难以调控温、湿度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了一种“荫棚仿野生栽培模式”,该模式适应于集约化生产,由于平菇生长处在较开放的环境下,与野生菇有着相仿的条件,故其子实体色泽纯正、菌肉组织紧密、商品价值极高。具体操作为:

      选一块栽培场地,要求相对平坦,面积在1000平方以上,不可过大,用竹木或水泥架杆均可,搭设2~2.5米高、南低北高的棚,上架树枝、玉米秸均可,覆一层塑膜后,再覆盖柴草、秸秆等,使之成为一大型荫棚,四周适当种植栽培丝瓜、南瓜、葫芦类植物,使秧蔓上棚,形成浓密度颇高的绿色荫棚。棚顶四周大于栽培场地2米以上。荫棚四周拉设遮阳网至地面位置,其顶层位置架设输水管线及单向(向内)喷雾头,每个栽培方内纵向架设二排双向喷雾头。正常管理时,喷雾头全部工作,增加水分及湿度,有风时,可将上风方向喷雾头打开;中午时分气温太高,可打开南面喷雾头;下午“西晒”时,可将西面喷雾头打开;阴雨天时不必喷雾,任其自然即可。

      由于荫棚下温度较为恒定,湿度条件较好,故可减少大量管理费用,并可因鲜菇的商品价值高而提高生产效益。但是,荫棚的面积越大,荫棚自身的建造及管理费用越高,比如防风问题、雨水排泄问题等等,因此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时,不宜盲目效仿。但是,一般栽培规模时,可将荫棚建得小一些,比如,可建44米×44米方形荫棚,内排40个立体菌墙,尽管偏小的荫棚受外界自然温度的影响较大,但如能细心管理,仍可获得大荫棚的生产效果。

      2、平菇爆发出菇新技术

      所谓“爆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条件,使之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使原来长达3~5个月、3~4潮出菇、生物学效率100%左右的栽培管理,一旦“爆发出菇”,其总体产量的80%甚至达到传统栽培100%的产量一次性出齐,最高可达到生物学效率超过15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提高菇品的商品质量及其商品价值,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爆发出菇”的技术要点为:

      2.1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众所周知,经科学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的菌种,其自身不会携带任何病毒病菌,并且,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经过连续不断的高温--低温锻炼后,菌种的抗性也得到相应提高,不会存在种性退化等问题。

      2.2调整基料的营养组分及其水平。一般生产中可根据栽培原料设计配方,总体而言,应主要倾向于补充以微量元素为主的营养成分,如以棉籽壳为主料时,每250千克干料可加入120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使基料的营养组分得以科学合理、全面均衡,为菌丝生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3严格栽培环境的消杀处理。目前,经过大量研究,我们倾向于在基料内加入赛百09等抑杀菌药物,以提高发菌成功率;同时,配合对发菌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处理,在生产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这些措施很有必要,其效果也非常明显。

      2.4强化菌丝后熟培养,使之最大限度的储备爆发出菇的生物能量。菇农朋友都知道,尤其平菇类,一旦完成发菌,很快即可现蕾出菇,但一潮菇出不好,便会发生诸如出菇难、病害多等令人头痛的问题,当然,问题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但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其菌丝数量不足、生物量储备偏少、即其菌丝后熟度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加大了该方面的研究,结果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同品种、基料等条件下,菌丝后熟期与提高第一潮菇的生物学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提倡在调整基料的营养等前提下,尽量延长菌丝的后熟时间,一般以15天左右为宜。

      2.5出菇阶段配合“叶面施肥”,加强“爆发出菇”的效果。一般当菌盖直径达到2厘米左右时,即可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喷施型),对子实体直接喷洒即可,每潮菇喷3遍即可达到最佳增产效果,并同时有提高菇品品质、提高抗性和增加营养和口感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大菇农朋友的欢迎。

      2.6爆发出菇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危害。由于只出一潮菇,时间短,病虫害基本没有发生的机会,所以,仅仅是预防性用药即可,不存在因发生病虫而受损失等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

      “爆发出菇”的生产效果已经显现,该技术可适应于大多数品种,但必须几项措施配合进行,方能显示出该技术的优势。(曹德宾/文)

      

    编辑:LQ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