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深冬时节,彭州处处透着寒气。23日,记者在该市红岩镇梨花坪板房社区看到的却是一派繁忙景象,由板房改造而成的食用菌工厂开始批量出菇。
“目前已改造好的食用菌库房有42个,且杏鲍菇长势喜人。每个库房可放置6400袋菌袋,每袋可长5-6两的菇,一个库房的产量近2000公斤。”三明健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水荣喜滋滋地说。
6年前,红岩镇就从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引进木耳进行产业化种植,1年最多时能种植4000多万袋,但附加值低,同一品种的木耳产量只有三明的六分之一。“这次借着援建的机会‘再续前缘’。示范基地建立后,采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三明市分前指指挥长蔡金明说。
家住红岩镇的小冉对这片板房社区很熟悉,地震后她和家人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现在她每天还来这里,“我是来上班的。”小冉笑着说,“地震前我家就种植食用菌,目前在这里边做边学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管理。”像小冉这样的工人,厂里有50多位。
种植食用菌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在“5·12”地震中不少菇棚倒塌,产业受到重创。省前指和三明市分前指经过调研,决定援建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项目,由三明市知名食用菌企业负责新品种的引种、试验,进行工厂化生产示范,并对菇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
彭州食用菌产业凭借引进的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强势“起锚”。“食用菌栽培车间全部由板房改造而成,整个基地建好后占地100亩,第一期由一个培训大楼和50多个库房组成,每2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产菇12吨,销售收入可达17万元。”熊水荣说,“过一段时间,将工厂化生产已试种成功的大球盖菇、竹荪、茶树菇、鲍鱼菇和金针菇等珍稀菌类。”(驻彭州记者 龙友情 方承/福建日报)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