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新华网福州3月11日电(记者 巫奕龙)菌草技术的英文译名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汉语拼音Juncao。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Juncao为何物,但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莱索托和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的许多贫困农民来说,Juncao意味着“点草成金”术——将草转化为美味营养的食用菌,为他们带来收入和尊严。他们甚至为孩子取名Juncao。
“在首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我坚持用汉语命名。”67岁的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回忆说。14年前,首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省会福州市举行。
“当时大家提出了20多个英文名称。”林占熺说,“但菌草技术是全新的技术,应当有全新的名称。我很高兴为英语贡献了一个新词。”
菌草的种子源自上世纪70年代青年林占熺的奇思妙想,1971年,他首次提出利用漫山遍野的野草栽培食用菌的设想。1983年,他开始了试验和研究。
3年后,林占熺终于见到第一朵菌草菇——用芒萁和五节芒栽培的香菇被培养出来。“那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我们在敲开一扇新的大门。”
从那时起,林占熺和他的团队成功筛选出巨菌草、象草等45种野生或人工栽培菌草。这些菌草辅以适当的栽培模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产出55种食药用菌。
人们以往用木头、木屑培育食用菌,可能对森林产生不利影响。林占熺介绍说,菌草技术为食用菌产业奠定了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这项技术投资少,容易学,可以很好地帮助贫困人群脱贫、就业。
他估算,中国有60亿亩草地资源,3倍于耕地面积,只要将1%草地资源用于发展菌草产业,就能年产9000万吨鲜菇,创7200亿元产值,解决2400万人就业。
林占熺的雄心还超越了国界,他和他的团队不仅致力于在中国推广菌草技术,还努力将其推向国外,造福其他国家的人民。1995年,首届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在福州举行。
“培训班就像一个不断壮大的菌草大家庭。”林占熺的女儿林冬梅说。她2003年辞去了新加坡的公务员职位,回国帮助父亲发展菌草事业。
自1995年起,中国商务部或福建省政府出资主办的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每年至少在福州或国外举行一次,迄今已举办37期,培训了来自五大洲80个国家的专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1112名。
“随着菌草大家庭一年年发展壮大,我们共同的敌人——贫困和失业似乎日益萎缩。”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学员布莱恩·沃尔写道。
“有个叫亚力克斯的乌干达年轻学员甚至搞起了跨国经营。”林冬梅笑着说,“他在邻国卢旺达租地生产食用菌,再把产品返销乌干达。”
2005年,林占熺率专家组飞赴南非帮助实施夸那尔菌草项目,林家父女经常一同工作在夸那尔的田间地头,当地人为之瞩目。“每当我叫‘爸爸’,当地人就笑,有些人甚至跟着叫。”林冬梅回忆道,林占熺变身“菌草爸爸”,遐迩闻名。
“菌草爸爸”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在夸那尔的夸丁地探索旗舰点模式。旗舰点依托菌草生产示范基地,吸纳贫困农民组成合作社经营,负责生产原材料,推销产品,循环利用废弃菌袋作有机肥。菌草产业已成为夸纳尔最大的农业项目,政府投入迄今超过1亿兰特。
“一般说来,当地一个农民种10平方米菇,一年可挣2。4万至3。2万兰特,是当地人一般收入的2倍以上。”林占熺说,当地失业人口较多,能够最大受益。
上个月,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刚刚对斐济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据林占熺介绍,这是中国的一项援外项目,将帮助斐济发展菌草产业。
为传播菌草技术,林占熺到过29个国家,其中大多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但他很少在当地游览观光。“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我,我没有时间观光旅游。”林占熺说。(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