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0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邹成立是乾安县鳞字农业特色园区鳞字村的青年农民。19年前他还是一个初中刚毕业的学生,虽求知若渴,但因家境贫困,没有迈进高中的门槛,升学的希望在无奈和辛酸中破灭了。于是,这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农家学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校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用智慧和汗水创出一番事业,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秋的一天,乡里举办了一期平茹栽培技术培训班。邹成立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他从不迟到早退,像个正规的小学生,认真听讲,疾笔记录,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短短的三天培训,他受到了平菇栽培技术的启蒙和吸引,带着创业的憧憬回到了家。
邹成立求亲靠友,筹措了一万元资金,很快在自家的小院里建了一栋100平方米的棚子。经过一番“照本宣科”的忙碌,最后装袋入棚。由于是初次尝试,技术不精,又缺少管理经验,平菇长势不好,产量很低,一个生产周期下来,不但没有赚到钱,还亏了本。
面对挫折,邹成立没有气馁。为查明失败原因,他花500元买了30余本《平菇栽培技术》类的科技书。他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经过刻苦钻研、实践摸索,第二期平菇长势明显好于第一期,朵又大又密,产量较高,出售时又赶上好价钱,结果盈利了近万元。虽见到了效益,但邹成立却笑不出来。他没有满足,又开始琢磨,多次外出考察市场需求,发现供求缺口很大,决心靠提高栽培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1997年,邹成立又投资5万元,建了3栋平菇生产棚,使生产面积达到了600多平方米。尔后,他又多次去长春参加全省食用菌协会学习,在那里学会了一级菌种的培养技术。这使他不用外购菌种,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能独立进行平菇生产,完成了由“一知半解”到行家里手的转变。由于他实行科学管理,精心莳弄,生产出来的平菇质量上乘,鲜嫩可口,许多小商贩都到家里抢购。当年,这600平方米生产棚销售额达到了5万元,获利4万多元。
2004年的一天,邹成立从报纸上获悉了江苏省高邮县一家食有菌的先进技术,他看后立即付诸行动,第二天就乘车前去学习。学成回来后,他采用先进技术培养菌种,从过去培养一期需要一个月缩短为两天半,变一年生产一期为两期,使经济效益翻了一番。由此,邹成立栽培平菇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越,占得先机,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几年来,邹成立在栽培平菇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上不断精益求精,日臻成熟,在县内已小有名气。他在生产规模上不断扩大,现有平菇生产棚20栋,近3000平方米,并安装了自动喷水机、卷帘机等先进设备,产品不仅牢牢占据了县内市场,还销往松原市、通榆县、大安市等地,成了县内外屈指可数的平菇生产经营大户。近几年,邹成立栽培平菇每年都稳定获利在十几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已达到了几十万元。
邹成立富了,但他常说,我个人富不算富,要让更多的人有钱花才是我追求的目标。他每年都免费为前来学习的人讲解经验,有时还亲自登门手把手传授技术,对困难户廉价供给菌种。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全村有20多户青年农民从事平菇生产,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生产小区。另外,邹成立还向园区外30多户农户提供平菇菌种和无偿技术服务。
致富多门,殊途同归。然而机会只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有执着精神的人,其中邹成立就是这样一个扎根在家乡黑土地上、用青春的妙笔饱蘸拼搏的汗水、在平菇棚里谱出创业曲的年轻人。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