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素有“中国香菇之乡”美誉的河南省西峡县,原本是全省有名的山区贫困县。现如今,穿行其中,放眼望去,到处是麟次栉比的香菇搭棚,风格独特的别墅小楼,错落有致的新式民居,无不彰显着山里人的富足和自豪。提起西峡农村这些年的变化,还得从“金山”和“青山”的博亦说起……
“不要金山要青山”
西峡地处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历来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早在90年代,西峡人一度过着“靠山吃山”的贫困生活,“卖柴为挣钱,养猪为过年”也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91年3月26日,西峡县双龙镇党委书记朱诗林当选为县十届人大代表。在一次偶然的接待中,一位前来考察的湖北省农业专家在无意间说了一句话:“西峡山林面积这么大,为啥不种香菇呢?你们可真是要青山不要金山啊!”
“种香菇?俺们没有技术,怎么种呢?”当时在一边陪同的朱诗林连忙追问。
“湖北省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早,技术成熟,你们可以去看看!”农业专家回答道。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农业专家一句不经意的话给朱诗林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思考:是啊,我们山上有这么多树,为什么不去利用呢?
“无论如何,一定要到湖北弄个究竟再说”朱诗林暗自揣摩。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他就带着3名农技人员和2名群众代表匆匆忙忙的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为了能够取得真经,朱诗林带领考察队员长途跋涉,几经周折,来到湖北省泌阳县,看基地,进场棚,访菇农,从配料到点种,从催菇和采摘,每一个细节都 “打破砂锅问到底”,生怕留下一点疑问。在深入交谈中考察队员们得知,西峡发展香菇产业与湖北省相比有着更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境内生长的栎木等阔叶树种含木质素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各种菌类的最佳适生区。朱诗林听后斩钉截铁地说:“种,一定要种,我们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来后,朱诗林连夜赶写了《赴湖北省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考察报告》,明确提出了利用林木资源发展香菇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建议,第二天就呈送给县人大常委会,引起了高度重视。1991年6月3日,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召召开香菇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与其“抱着金山要饭”,不如“反向青山要钱”。
思想统一后,县人大常委会正式将发展香菇产业的建议递交县政府,并得到积极回应,随即决定在双龙镇建立香菇产业发展试点,西峡县也从此打开了香菇产业发展的辉煌史页。
“不要青山要金山”
1992年春,当贪懒的大地还在沉睡,清香的泥土还未唤醒,朱诗林就带着机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动员,鼓励群众种植香菇,发展致富。
发展一项新的产业,谈何容易?除了成熟的种植技术和适宜的生长环境,还必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能不能种?赚不赚钱,群众思想顾虑很大。
为了解除群众后顾之忧,朱诗林在年初人代会上倡议全镇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香菇产业,并聘请湖北省泌阳县食用菌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全镇范围内巡回指导。同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香菇种植户进行适当补贴,以此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
经过一年多的普及推广,群众尝到了甜头,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时间千袋专业户、万袋专业组,十万袋专业村在全镇遍地开花。紧跟着,丁河、重河、寨根等十余个乡镇也纷纷校仿,赶超发展。到1993年底,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3000多万袋,产值突破7000万元,2万多农户由此实现了脱贫致富,昔日的“青山”一下子变成了“金山”。
香菇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到产菇季节,大量的香菇积压成堆,卖不出去。朱诗林认识到要想使产业取得大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大市场。1993年2月,在西峡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朱诗林提出了在双龙镇建设香菇交易市场的想法,引起代表共鸣,遂将双龙香菇交易市场建设工程列为政府七件大事之一,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没有梧桐树,就引不来金凤凰。朱诗林带领双龙镇党政一班人,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出台优惠政策,制订商会守则,建立服务大厅,吸引福建、广东、深圳、浙江等地客商纷纷落户入驻,1995年底,双龙香菇市场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年交易量达3万多吨,直接、间接创汇800多万美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朱诗林带领群众发展香菇产业的成功实践,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1996年春,朱诗林调任淅川县政府副县长,在异地就职期间,他还经常问津家乡的香菇产业发展情况,不时给予关注和指导。正如双龙镇洋河村王大爷说的好:“朱代表离不开西峡香菇产业,西峡香菇产业也离不开朱代表啊!”
“既要青山又要金山”
十年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朱诗林与西峡香菇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5月,恰逢人事调整,在外县任职十年的朱诗林,带着对家乡的浓浓情深又回到了西峡县,提任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无不欢欣鼓舞。
十年来,西峡县香菇产业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以不可替代的产业地位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收入的的主要来源。但随着香菇产业的过快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迫切希望走上富裕道路的山区农民,在袋料香菇利益的诱惑下,个别地方将“间隔性”的采伐变成了“剃头式”滥伐,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西峡的青山绿水将不复存在。如何实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确保“青山”常在,“金山”不倒,一时成为县四大家领导热议的话题。
针对这种情况,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诗林组织市、县人大代表对全县袋料香菇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提出了“实施菌材外调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县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分赴东北等地,积极协调,加强合作,建立菌材供应基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异地资源互补发展。2006年5月,西峡县菌材外调计划全面启动,川流不息的运输车队贯通了南北“大动脉”,使西峡这方香菇产业发展的热土又呈现出往日生产的红火景象。
菌材供应的问题解决了,但朱诗林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谋划着更大的蓝图。面对全国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如何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中,抢占先机,占领高地,夺取产业发展主动权?
2010年5月10日,朱诗林委托张学亭副主任带领有关人员,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一次深度调研。为了开拓思路,调研组还赴浙江、福建、湖北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规模,提高质量,促进食用菌产业由生产主导型向加工主导型转变、由农户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一菌为主向多菌并举转变、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性生产转变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县长摆向阳随即召开政府常委会议,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高潮。目前,以“西峡香菇城”为标志的食用菌加工园区即将建成峻工,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32个香菇加工企业已陆续入驻,南阳市张仲景大厨房生产的“香菇酱”已率先上市,并且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
伏牛山下菇飘香,致富路上铸华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峡县食用菌产业正在蓄势待发,乘风远扬,以豪迈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