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食用菌成经济新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0-12-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0年,通江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1亿袋,年产值达9.6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39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通江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近日,记者在通江县诺水河镇碧山村见到了正在采摘最后一批香菇的村民李兵。病后初愈,李兵在协会的帮助下,种植了7000袋香菇,收入超过两万元。
李兵是碧山村种植食用菌最少的村民。据该村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杨正江介绍,今年,全村293户中就有253户种植食用菌,人均食用菌纯收入5000元以上,全村食用菌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为做强食用菌产业链条,该村还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建立起了通江县最大的木耳、香菇种植基地。村民徐自兵说,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该村村民致富有了三条路,自己种植木耳、土地出租和在园区务工。
碧山村仅是通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通江县以食用菌园区为依托,在全县建立了食用菌基地乡(镇)27个、专业村85个。全县常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4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25%左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达30个。
2010年,全县食用菌预计总产量达到15万吨(鲜品)以上,仅此一项就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78%,食用菌产业真正地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打造产业发展“引擎”
凭借着秦巴山区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通江的“两耳一菇”名声在外。但分散种植却制约了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
“集中财力,整合项目。”在农业部门工作过的通江县委书记范申华深知产业集聚的意义,他坚定地表示,“继续扩大园区规模,把‘两园三带’的食用菌生产格局做实做强。”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通江县以碧山—梓潼坝食用菌园区和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园区为依托,“两园三带”食用菌生产格局全面铺开——
实行“政府投资建设施,业主租赁搞发展,农民入股增效益”的园区建设机制,有效地破解了投融资难题。整合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为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通江,除了看准这里的生态、资源、品牌三大优势外,园区服务好、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也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因素。”通江县绿野食品公司董事长曾坤太表示,“搬进园区后就可以搭锅煮饭搞生产了。”
好环境吸引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了20家企业入驻园区,成为拉动通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全县已建设标准化耳堂、菇棚27000个,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食用菌标准化栽植面积2.7万亩,规模效益初显。
依靠品质闯市场
通江银耳原为皇家贡品,如今,通江县在“银耳作王牌、木耳攻单产、香菇上品牌、蘑菇扩规模、菜菌作补充”发展思路的引领下,食用菌品类已发展到10多个,昔日贡品已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品质始终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通江银耳、香菇、木耳生产基地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山霸王牌银耳、黑木耳和香菇均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 “四川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通江县银耳公司的 “雪花”注册商标被认定为“四川老字号”和四川省著名商标。
此外,通过科技攻关,该县已经先后开发了银耳饮料、银耳羹、银耳酒、银耳化妆品、银耳降脂胶囊等4大类20多个品种。通江县银耳科研所自主研发的段木银耳栽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为扶持产业发展,通江县还成立银耳发展办公室、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并以此为依托,完善了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信息、物资、市场网络。
瞄准定位、开拓市场,以“两耳一菇”为代表的食用菌已然成为了通江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