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记者在河南省清丰县采访,只要提及程朝甫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禁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他们的“白元宝”局长。
被当地人称赞的“白元宝”局长程朝甫,是该县科技局局长。一个被濮阳市科技局推为全市科技系统学习的典型,被科技部领导评价为“基层科技局长的楷模”,被老百姓尊称为科技富民的领路人。
在职12余年,他致力于清丰县科技发展工作,坚持以科技富民为宗旨,带领科技局众人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成绩。
科技创新为前进 运筹帷幄谋发展
自程朝甫走进科技局大门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思考如何依靠科技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他大胆地与县领导立下了“军令状”:三年内建设一座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用示范带动的方式引领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为改变 “项目科委、养老科委”的现状,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到上级科技部门请教多次召开全体会开展有关讨论,使全局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以“有为才能有位”、“大科技、大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理念,提出实施“科技富民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等五大工程。
近几年来,他更是以超前的意识和务实的态度,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提高县乡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县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和《走进乡村》电视科普专栏,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棚架”问题。
他身先士卒,带头实干苦干,带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干部队伍,使各项科技工作年年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开发等各项工作,已成为清丰县乃至濮阳市的亮点。
1999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初期,在当时科技局只有2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的情况下,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一期工程投资204万元,当年投入生产获得效益;示范园建设期间,为节省投资,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开展义务劳动3年,节省资金5万余元;2002年春节前夕,他的办公桌、沙发上、地板上放着不同病变的食用菌,一边打电话咨询省内外的专家,一边到示范园现场乡示范农户探讨解决的办法。当年在他的带领下引进的德国3号辣椒、中华巨葱、獭兔等20余个新品种在全县普及,一个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技术龙头已经成了燎原火种,带动全县已建成农业示范园34个,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推广种植1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
近年来,在程朝甫的带领下,清丰县科技局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科技进步对当地经济社会法杖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为使科技创新环境全面优化,在相关领导的重视下,实施了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部门主导、部门齐抓科技的良好氛围。先后出台一系列科技政策,激发全县工作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并且逐年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投入,十一五以来县财政科技投入2600多万元,争取上级科技投入800多万元,企业投入科技开发费3个亿还要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16个,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了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县科技情报服务中心、科技信息辐射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介结构的作用,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广泛深入地进行科技推广、培训等服务,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在政府搭台引导支持下,为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伍钰泉面业、申氏菇业、上海华中药业、金正石油电器、锐实达石油设备等30多家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所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为重点,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2006年以来,清丰县被确定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重点项目是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开发。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达到98%以上。白灵菇发菌成功率提高了35%、生物学转化率提高了20%、优质菇率提高了32%、经济效益提高了30%。以白灵菇、双孢菇、夏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食用菌年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清丰县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清丰县科技局在程朝甫的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注重特色和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正确引导全县农民大力开展生态农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了砖窑场等废弃地复耕及高效综合开发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农村饮用水净化处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建立了阳邵乡林下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六塔乡后杨楼生态庄园经济示范基地、大流乡前大流秸秆气化示范基地等一批生态示范基地。
发展菌类作龙头 因地制宜促经济
2000年,程朝甫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经深入调查、咨询专家、查阅资料,认识到:“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清丰县发展食用菌具有气候、资源、劳动力、传统等诸多优势,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项目”。随后立即在示范园开展试验示范,当年取得成功,然后在全县进行推广,依靠自身的优越性,带头发展壮大食用菌特色产业。
几年来,在程朝甫的带领下,当地食用菌种植户种植水平以及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食用菌种植户由不会种植,到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小规模、家庭分散型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在种植过程的探索出以“以白灵菇为主,多菌为辅”的新格局,引进白灵菇、平菇、双孢菇、鸡腿菇、香菇、黄背木耳等11个品种,建立了全国文明的白灵菇生产基地和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
此外,清丰县科技局还示范推广了白灵菇-夏香菇、白灵菇-草菇、双孢菇-草菇、林下夏香菇、林下双孢菇和林下鸡腿菇等多样化周年生产新模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下种植模式,速生林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了郁闭、潮湿、低温、富氧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使食用菌生长回归原生态,品质上乘,产品绿色。而且,在食用菌成长过程中的废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培养料还林,食用菌肥料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也为速生林生长提供了肥水支持,提高速生林生长量,形成了以“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互补效应,解决了林下资源闲置和菌粮争地的矛盾,推进农业的生态、循环、节约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增长。
清丰县科技局还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和“科研机构+农户”等模式,协调当地的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扶持农户发展食用菌温棚,把菇农转变为食用菌产业工人,全县出现了10个食用菌种植乡镇和26个食用菌种植基地,食用菌温室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年产白灵菇7万8千多吨。同时,清丰县以河南恒立佳泰、申氏菇业公司、龙乡菌业公司等8家企业为龙头发展食用菌加工业,每年制种400万多瓶,生产成品菌棒800万多棒,加工鲜菇3万5千多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
其中,河南恒立佳泰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园位于清丰县柳格乡五眼井,建于2009年,占地50亩,总投资134万元,目前生产成品菌棒,示范户管理出菇,合作社回收产品,主要种植香菇、白灵菇、姬菇等品种,实行“白灵菇—夏香菇”周年生产,温棚循环利用,年投料53万袋,年产鲜菇400吨,实现产值320万元,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户均盈利10000元以上。
此外,为了进一步鼓励引导菇农集中发展,程朝甫又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菇农每建一个200 平方米的大棚,就能获得1500元的补助。在这项政策的鼓励下,仅三年时间,清丰县就建起了规模在50个棚以上的基地20多个。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食用菌种植已遍布全县,重点乡(镇)已达到10个,基地35个,种植面积56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扶持重点龙头企业8家,打造“濮丰”“恒立佳泰”“申氏”“枣格强”四大品牌,年制种800万瓶(袋),生产成品菌棒800万棒,年加工4.5万吨,主要品种有白灵菇、平菇、双孢菇、鸡腿菇、香菇等。
在程朝甫的积极争取下,在清丰县召开了3次全国食用菌会议,使清丰食用菌走向全国。目前,清丰县以白灵菇为主的珍稀菌种植达到500万平方米,规范化示范基地35个,科技型龙头企业8家,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食用菌基地。
他坚持以科技富民为宗旨,带领科技局众人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成绩,清丰县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技工作先进县等3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清丰县科技工作得到省政府和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程朝甫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2006年度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省五号党员”、“河南十大科技扶贫功臣”、“全省科技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9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新世纪•濮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人物”、“2006年度濮阳经济十大风云人物”等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