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0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作为2007年深入基层的数千名村官中的一个,陈墨可谓声名远播。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和另外一名大学生村官胡建党发起成立了爱农星农业合作社,带领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村民开展蘑菇种植业,提高了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创业之星、郊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生村官……凭借大学期间储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带领农民致富的理想以及年轻人的创业魄力,陈墨赢得了荣誉和村民的信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眼见瓜农遭灾萌生致富念头
记者与陈墨的见面地点约在车水马龙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他经营的门面房只有20多平方米,一天的销售额能达到2万多元。
陈墨2007年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选择“进村”当了一名“村官”。可是当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天灾”,让他有了“额外”的想法。2007年夏天,一场冰雹下来,把瓜农半年的收入砸没了。他和胡建党琢磨着得做点什么,把村里农民的收入带起来。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来自河北的食用菌调研员。两人决定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到河北香菇产地遵化、“金针菇之乡”灵寿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又多次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了解市场行情。三个月后,他们把蘑菇种植的认识变成了一份计划书,决定在王家场村进行食用菌生产试点。
两个外来的大学生,想让祖辈种田的农民跟着自己搞种植,非常缺乏“说服力”。他们先拿自己“做实验”,用全部存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来的总共15万元,租下了王家场村十亩“能排能灌”的良田。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陈墨说,那时冬天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两个人披着大衣,一天24小时烧菌棒,可等第一批蘑菇种出来,发现30%的菌棒受了污染;夏天大棚里40摄氏度高温,他们自己干力气活打木头桩;送货没车、没人,每人扛着50斤的蘑菇,从大兴坐公共汽车到新发地卖货。
一年投资回本村民纷纷“加盟”
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陈墨和胡建党的投资就回本了。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纷纷参与进来。2009年,陈墨和胡建党取“爱农、兴农、富农”之意,组织成立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食用菌试验基地。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户可以出资、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规范管理技术和销售环节。
新项目不断开发再为村民做实事
陈墨创新的点子还在不断更新,他用上了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里学来的新东西,去年底村里建成了近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除了五种蘑菇外拓展了丝瓜、圣女果、彩椒、苹果以及最新品种黑土豆等产品种类,届时增加游客采摘等新项目,产品的附加值还会进一步提高,眼下还要抓紧给产品申请绿色认证。未来的努力目标是与社区对接、与学校食堂对接,打开销路。
现在,除了村官,陈墨的头衔又多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公司总经理。可他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一个愿意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生”。“什么企业经营者、农村致富带头人,都是为了实现办实事这个目标。”他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