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4月17日下午,笔者在绿宝菌业科技公司的大林乡食用菌基地看到,该公司董事长邓建正在食用菌大棚忙碌。如今,绿宝公司注册资金已达到2200万元。
1999年,邓建与妻子加入下岗大军。2000年,邓建与妻子将两人下岗的3万元补偿金和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作为创办公司的启动资金。
“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好,食用菌行业需要的启动资金不多,就走上了这条路。”邓建说,他还清楚记得和妻子半夜到食用菌大棚查看食用菌生长的场面,第一次看到自己培育的食用菌长出菌子后的惊喜,在崎岖的山路上背着食用菌行走十几公里的艰难,在农贸市场渴望食用菌卖个好价钱的期待。
“看准的路,就要大胆往前走。”这是邓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食用菌”王国。
食用菌来自土里,难免会夹杂些许泥土,一旦不小心,就容易把杂质混入加工后的食用菌。
邓建深知,食用菌的精选环节最容易出问题,为了防止食用菌内夹杂泥土,他要求工人在精选时用放大镜,一个一个仔细筛选。
有关“三农”问题、食用菌栽培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堆满了邓建的办公桌和书架。邓建爱读书,还经常带公司员工赴外地食用菌基地“取经”。
10多年来,邓建对食用菌种植加工技术的创新,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技术顾问请进来了,技术联盟组建起来了,恒温气调库解决了食用菌储藏难的问题,牛粪加工成栽培食用菌的发酵基料“增效素”,大田双孢蘑菇、姬松茸等20多个品种被相继栽培成功。邓建在黄金乡建起“托牛所”,采用工厂化处理牛粪,变废为宝。
在大林乡食用菌基地的恒温出菇室内,工人正把大批金针菇装上车。这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只是邓建在顺庆区十几个乡镇建立的众多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其采取的是“公司+基地+科技+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目前,大林乡合作社有社员132户、大棚100多个,今年第一季度,产菇100多万公斤。
如今,除了顺庆区,邓建还在南充境内的南部、西充以及广安、遂宁、彭州、德阳等地建立了食用菌产业集群,辐射到了20多个县、180多个乡镇。(陈丽璇)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