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他,四川通江县人,也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正是有了他的研究成果,银耳产业形成一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大大带动当地产业增收。他是市青联委员、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院长苟小军教授。当年,在吉林大学任教的苟小军毅然放弃到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来到成都,从此开始了他在多糖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之路。
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开发银耳产业,是苟小军回到四川后的第一个项目。“通江银耳虽然是四川特产,但始终没能打开市场,其原因是对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于是,研究多糖生物化学的苟小军以通江银耳为研究材料,创造性地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解决了多糖的纯化技术,形成工艺化方案。而他的研究成果从2005年开始,在省质检部门及银耳加工企业得以应用,一套通江银耳自身的质量标准建立起来。
饮料、银耳粉、胶囊……通过生物科技的应用,苟小军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进一步解释清楚了通江银耳之所以具有药理作用的原因,以银耳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开发陆续展开。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的银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通江银耳的收购价格也由2004年的40元/斤提高到如今的150元/斤。2007年,苟小军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后的苟小军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向更高更深的科技领域迈进:“我们在银耳中首次发现了卵孢菌素,下一步就可以监控银耳的生长过程,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引导学生关心成都产业发展
据了解,从小就喜欢生物学的苟小军在高考时,填报的11所高校的专业一栏都与生物有关。“家乡的经济不发达,我想学点知识回来为家乡做事。”于是,苟小军前往东北求学。然而,他在博士毕业时,美国的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向他抛来攻读博士后机会,但他最终放弃了,选择回到四川发展。“成都给了我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能够让我在应用研究领域做得更多。”
来到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任教的苟小军,潜下一颗心,进入多糖生物化学的研究世界。他上课从不点名,学生们总是自觉主动地听课。“除了专业知识,我也会给学生们灌输一些食品健康知识,并引导他们关心成都产业发展。其实,整个学校的科研人员都怀着立足成都、服务成都、面向四川的理念,70%科研任务都是来自成都的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技术研发就应该走到市场前面,引领行业发展,而不能被行业所左右。”一直关注产业倍增的苟小军如今将目光又投向了成都的食用菌,开始研究以食用菌多糖为主的功能性产品研发,“希望能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更多地作出贡献。”(陈瑾)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