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创新思路 推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2-08-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将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内涵。食用菌产业同时又是一个产业链条联结比较紧密的产业,它和大农业、加工业、餐饮业等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实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随州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随州食用菌产业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市农村经济重要增长点和全省创汇农业的新亮点,随州也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林业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及各级党委政府为食用菌的发展作了大量工作,食用菌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生产总量不断上升,发展势头更为强劲。目前,全市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个农户、3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的产业化经营,现有菌种厂12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100多家,出口企业32家,食用菌品牌22个。据调查统计,2008年,全市袋料香菇生产达1亿袋,黑木耳达4200万棒,珍稀菌400万平方米,食用菌总产量3.19万吨,产值达15.5亿元,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农产品单品创汇居全省第一,新组建的三友食品和神农生态两家企业的出口创汇都超过4000万美元。全市食用菌纯收入达到6.2亿元,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达到6000余元。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及前景。食用菌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经济价值。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从随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食用菌产业有三大优势:第一,生态优势。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丰富的林木资源、适宜的温光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生产。而且,自90年代以来曾两次封山育林,森林蓄积量大增。目前随州市森林面积650万亩,森林覆盖率48.9%,其中阔叶林300多万亩,菇耳林150万亩。第二,政策优势。在产业发展初期,随州政府就制定了明确了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第三,市场优势。随州市已成为全国食用菌集散中心,有稳定的国内国际市场,畅销全国21个省、市,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香港市场80%以上的香菇来自随州。全市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大食用菌市场和生产基地,为随州市食用菌产品的远购外销发挥着重要作用。三里岗香菇大市场已真正形成了“买全国、卖世界”的购销格局。第四,生产优势。目前,以随南、随北为重点,随州市己建成以三里岗为中心的大洪山板块、以草店为中心的桐柏山板块、以吴店为中心的广水板块三大基地,栽培面积占全市70%,产量占80%,出口量占90%。同时,经过近30年的发展,随州有一大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这些人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不仅熟悉食用菌的种植、加工,而且熟悉国内国际行情,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产业升级发展后劲十足。因此,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州市是一个食用菌生产大市,但不是一个食用菌强市。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食用菌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木资源。随着随州市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林木资源过量消耗,替代原料的开发缓慢,资源短缺日益显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据调查统计,随州市现有阔叶林蓄积量不到200万立方米。2008年,全市袋料香菇生产达1亿袋,每袋需栎杂木4市斤,按每2000市斤1立方米折算,共消耗栎杂木20万立方米;全市黑木耳生产达4200万棒,按300棒1立方米测算,共消耗栎木14万立方米。蒸灶灭菌,烘菇按每袋烧柴1.5市斤计算,共烧柴近1.5亿斤,折算原木7.5万立方米。另外,每800袋需搭一个棚,按每棚需搁杆、棚架0.5立方米测算,需原木6.25万立方米。三项合计,共消耗木材40.25万立方米。虽然黑木耳棒、袋料香菇用材有一部分从外地购买,但绝大部分从本地采伐,仅只按1/2估算,也需要消耗本地木材20.12万立方米。按此规模推算,随州市阔叶林存量资源的利用不到十年,香菇生产就将面临资源危机。
        (二)菌种研发工作后劲不足,市场比较混乱,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加之人才缺乏,使菌种的培育工作停滞不前,目前菌种的研发不能适应食用菌高产量优品质的需求。同时,菌种市场的管理不规范,制种售种较为混乱,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菌种生产和销售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进行菌种的生产和销售,有的将同种异名改头换面,有的以假充真,有的以劣充优,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据调查统计,随州市每年因菌种质量造成的产量损失近15%,直接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科研滞后于生产,不能为生产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随州市食用菌近年来的发展,只解决了产量问题,这种产量的增长是以消耗宝贵的木材资源和牺牲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虽然发展快,但起点低,问题关键在于科研滞后于生产,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技术支撑。目前,随州市食用菌科研工作正处于一个不断下滑和弱势的位置,在科技创新方面少有实质性突破,无法满足生产和市场对品种更新换代、品种多样化和产品优质化标准化的需求。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户的指导缺乏有效载体,技术普及不到位。如农户对病虫害的防治,不是以预防为主,而是发现后再治,用药的安全性、科学性也难保证,既影响了产量,又影响了质量。
        (四)精深加工能力弱,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深度发展。在随州市大规模、群众性食用菌生产发展过程中,先后培育出了一批食用菌企业,但大多数企业是以销售为主的贸易型企业,仅局限于收购和简单的包装,没有具备深加工的能力。这些企业经营规模都不大,产品也较单一,在经营产品中,往往以原始产品、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加工升值的产品很少,见市的名牌产品更少。同时,企业往往以自身短期利益为最大化,对菇农的产前、产中公益性技术跟踪辅导服务很少,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菇农往往成为市场和商家的牺牲品。这种循环过程,致使随州市市食用菌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对市场与生产对接和促进发展的调控能力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远远不够。
        (五)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无序竞争,阻碍了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目前,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仍然是食用菌产业的主体,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据初步统计,辖区内种销自主、经营自主的个体户占95%。分散的菇农在市场竞争中作为个体直接面对大市场,凭着直觉走,始终处于弱势,经不起自然和市场的波折,一旦受到打击,必将严重挫伤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食用菌经营者往往只看中眼前利益,不是热忠于开辟新市场,而是抢占已有市场,相互争夺资源、人才、市场,使得品种、质量、价格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使各企业叫苦不迭,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倒闭。而目前存在的行业协会也只限于为种植户或提供一般性的技术、或提供销售,服务面狭窄,不能在组织规模化生产、参与大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上起到龙头纽带作用。

        三、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随州市农业产业化中重点发展的一个特色产业,“十一五”期间,食用菌总产将达到4万吨以上,产值过2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2.5亿美元。为实现上述目标,引导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实力,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切实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和指导。食用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和资源利用的生产优势,具有转换增值和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和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优势。随州市食用菌产业正进入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并举的关键时期,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研究制定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食用菌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建议理顺市、区(市)食用菌行政管理体制,做到职能清晰,责任明确,上下对口,以利于政府及主管部门对该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二是要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网络,落实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技术服务及信息服务措施;三是要强化市场销售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场培育,优化市场环境,促进随州市食用菌产品更多、更快、更好地走向国内外市场;四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的政策机遇,对食用菌相关项目进行整合立项,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
        (二)加大对菌种培育的扶持与监管力度,保障菌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栽培的产量高低与品质好坏。因此,建议要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菌种的科研开发工作的重点扶持,拓宽优新食用菌种源,健全食用菌菌种培育体系;要组建食用菌种集团,形成随州市较大的食用菌种龙头企业,集引种、科研和菌种生产于一体,发展食用菌菌种产业化,为净化菌种市场,解决菌种多、乱、杂的问题构建可靠的平台;要加强菌种市场管理,严格实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认真执行资质审查,同时,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经营,严厉打击伪劣菌种和伪劣原材料销售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减少生产事故发生,确保菇农生产安全和最基本的生产利益。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加快食用菌标准化进程,是随州市食用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积极引进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广“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要充分利用随州市被全国标准化协会列为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契机,认真落实各项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科学种菇,引导菇农采用先进的节能的灭菌、烘菇设备,以煤(电)代柴,搭菇棚采用水泥杆、竹杆,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降耗。
        (四)做好深加工文章,由粗放型向精深型加工方式转变。龙头企业的建设是产业化经营环节的关键。香菇是随州市食用菌拳头产品,具备精深加工的条件。实施鲜品、干品和加工并举的战略,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提高与内联外引相结合,不断壮大发展龙头企业,扶持食用菌食品的研发、深加工,突破性地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真正形成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提升产业档次,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经济效益。应立足优势,切实解决好食用菌产业加工滞后的问题中,尽快在香菇丝、菇丁、菇粉、罐头等加工上取得突破,加速开发食用菌多糖多酶、多氨基酸、保健胶囊、易拉罐饮品等新产品,最大化地提高附加值,使随州市食用菌产业由“以量求效”转变为“以质求效”。
        (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产业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协会的建设,推进改革和职能转变,着力做好统筹、经营这篇大文章,切实解决好由“散、小、乱”而引发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自相残杀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协会的纽带和服务作用,使之在促进菌种的培育、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及维护对外市场贸易秩序、举办学术技术交流、进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实行性突破。要当好政府参谋,适时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六)合理保护与开发森林资源,由耗材型向精细节材型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一方面要注意保护森林资源。以利用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杜绝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政府要加强干预,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两个极端,充分利用我国的品种优势,调整食用菌内部的种植结构,适当控制香菇、木耳等大宗品种的生产,适当加快百灵菇、杏鲍菇、茶树菇、口蘑、双孢菇等珍贵食用菌和其他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的发展速度,使得棉籽壳、桑干枝、果枝、农作物稻杆等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减轻栎木资源的压力。要认真实施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林农兴林护林的积极性。要加强对食用菌原材料(栎木)的资源培植和种植技术指导,使资源的种植、蓄积与利用保护平衡。同时,要大力推行改革食用菌生产中的蒸、烤方式,强力推行煤、电结合模式,以煤、电代薪,节省木材资源。
        总之,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新兴的健康产业、朝阳产业,有着广阔前景,应加以深入研究、大力扶持、强力推进。只要我们在生产技术更新、新产品开发、大面积种植、规模化经营、现代化营销等方面做好文章,就一定能使这一产业朝着有序、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