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9-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李宏 通讯员李秀艳 唐艳玲)大其梁村位于沽源县九连城镇东南5公里处,该村交通不便,土地盐碱化严重,地下水资源匮乏,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00元。省住建厅驻村工作组李俊文等一行3人刚到大其良村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村无发展产业,百姓生活贫困”的状况。“一定要让百姓富起来”成了工作组日思夜盼的愿望。在经过驻村之初的入户调研和走访摸底后,工作组发现,该村有部分村民有养殖奶牛和种植食用菌的先例。由于不成规模,再加上村民缺乏启动资金,一直处在收益较低的状态。“项目是否可行”成了工作组亟待论证的问题。
通过实地查看,专家为村里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牛粪和秸秆是种植双孢菇基料的原材料,可以把养殖户的牛粪集中起来用来培育基料,而废弃不用的食用菌基料又是纯天然的有机肥,可以用在作物种植上。一条绿色产业链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在驻村队员的宿舍里,经过专家的耐心解说和和村民代表的激烈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干,一定要通过工作组的帮扶和村民的辛勤劳动,找出一条致富路”。大伙干劲被鼓起来了,可是“资金从何而来”又成了工作组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向厅里反映情况、在县里积极争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资金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省住建厅决定,对奶牛养殖户采用对每头新购进奶牛补贴3000元,超出3头的每头补贴1000元的政策,鼓励村民发展奶牛养殖业,目前共发放奶牛补贴资金10.8万元,新增成年奶牛40头,产牛犊30头,建设2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1个。同时,结合县里的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建设,由镇里免费提供大棚架子和菌苗,工作组对60个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每个补贴1000元的薄膜费用,同时出资5万元购买5个大棚送给村集体,解决了村内无集体经济收益的问题,还出资6万元,解决了大棚浇水的高压电输电问题。产业有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大其梁村的村民迎来了一个收获的秋天。自7月初开始食用菌采摘、售卖,平均每个大棚每天采摘2次,每天的出菌量在100斤左右。基层建设年给百姓修了路,收购商亲自进村收购,加上今年的好行情,每斤双孢菇可以卖到5块多,这样算下来,两个月的采摘期,每个棚至少收益1万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