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9-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宁夏彭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依托电力开展了食用菌产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走上了发展食用菌的绿色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
9月17日清晨,彭阳县农民精神头极好,大声谈论着各自的话题。他们要去上工的地方是长域塬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这几天食用菌蘑菇产量大,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想到食用菌基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人人都是一脸喜气。
当记者走进长域塬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时,园区生产技术负责人祁登荣正开始他的第一遍巡视。祁登荣算得上是彭阳县食用菌种植的“元老”了,2005年长城村刚开始试验建设食用菌棚,他便成了食用菌技术指导人。“这里日照时间长,原料丰富,适合生产食用菌。不过要是没有电力保障,啥都是空话。”祁登荣一摆手,态度很坚决地说,“种食用菌蘑菇,最要紧就是温度和湿度,这必须通过电来控制。”
最早尝试种食用菌蘑菇,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温控手段,村里的试验地并不太成功。由于受温度限制,农户只能在春秋两季种植食用菌,温度和湿度不稳定,食用菌蘑菇的质量和产量都低,农户收入也不过两三千元。祁登荣说:“找到了谋生新路子,就是不得法。不引入现代化的大规模技术生产线,大家还是只能勉强够个温饱。”
2010年,宁夏科技厅决定在长城村建设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园区还没施工,祁登荣就赶紧向彭阳县供电局“报账”:基地要引进建设一百多座食用菌控制温室,并用机井抽水浇洒保持湿度,购置配套控温控湿设备324套,预计将增加电力负荷3000千瓦。彭阳县供电局积极配合,为食用菌生产基地新增两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真空开关,新架设10千伏电缆线路300米,充分保障了食用菌园区用电。
如今,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建成标准化出菇棚256间,无菌生产线2条,并注册“六盘山珍”食用菌商标,日产15吨,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年产值7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编辑:晁艳荣)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