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记铜山区农业委员会主任常玉峰
近5年,铜山区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快速度跨越式发展,食用菌生产和科技创新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全区食用菌产业布局合理、科学发展、速度迅猛、效益显著。食用菌产值在全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菜居第三位。食用菌投料量、食用菌产量多年来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农村经济中一个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很多农民通过食用菌产业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铜山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商品化生产基地县”、“江苏省食用菌产量第一县”。在这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背后,有一个人始终在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始终坚守着,他就是现任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主任常玉峰。
一、坚持调查研究,科学谋划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常主任自2008年调到区农委后,针对铜山农业现状,长期坚持到基层搞调研,他始终要求必须按照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认为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是建设高产高效农业、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算了经济作物效益、可调面积、产业化进程三个帐,发现2008年食用菌每公斤投料量的产值和纯收益分别为2.04元和1.25元,均数倍于种植粮食或其他作物。可以看出食用菌业既是我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又是现阶段效益最好的产业。为此,常主任把发展思路与调整认识、调整原则、调整茬口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立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扩大以蔬菜和食用菌业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面向大市场、推进产业化、实现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正是由于导向正确,思路清晰,上下认识统一,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积极引导农民由要我调向我要调转变,加快了主导产业和特色规模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狠抓科技创新,促进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常主任抢抓创新成果推广最佳时机,积极引导争取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农技推广等机构发挥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参股、联办共建等形式,加强合作。2011年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联手建设中国农科院(铜山)试验示范基地,联合南农大建设南农大铜山园艺产学研基地。同时,强化新成果开发、引进与推广。先后组织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10余项。特别是示范成功的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为现在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食用菌技术推广模式上下功夫,促进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常主任作为农委主任带领农技人员在服务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推广服务模式,为“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搞好项目建设,增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食用菌产业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高效农业项目资金力度,2009-2011年连续3年争取6项国家和省财政支持高效农业发展项目用在食用菌产业发展;2012年又争取到一项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200万元支持徐州康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同时,从区政府每年安排的财政支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提升食用菌设施装备水平。二是加大食用菌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常主任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吸引企业、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到目前,铜山区徐村食用菌产业园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设规模已达到3000亩的产业园,主要包括标准食用菌温室棚、白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工厂、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厂、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园区年产值实现近2亿元,效益近3000余万元。园区产供销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初具雏型。三是强化后备科技人员投入。每年都从大专院校选调优秀毕业生来铜山工作,逐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为农业科技推广储备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常主任每年都选派年轻技术人员到南京农大等大专院校进修,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有6位完成进修任务,走上了农业技术推广岗位,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
四、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
首先按照全区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建设发达的加工业体系,从布局上、从科技含量上、从企业规模上、从相互联系上确定总体思路,大力扶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加快初级农产品资源转化,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发展壮大,加强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目前食用菌产业园加工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次,围绕食用菌产业和优势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壮大农民营销队伍,加大引导、支持和服务力度,把农产品营销作为后续产业来发展,作为农民增收领域来开拓,作为现代农业的一大支柱来推进。变“散兵游勇”为有战斗力的团队,培育目标市场,打响产地知名度。第三,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注册一批品牌,创建一批名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铜山区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康华、康盛、圣鲜等品牌享誉徐州市和淮海经济区。
五、突出质量建设,带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作为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企业工作的常主任来讲,他是非常明白这一道理的。食用菌质量安全同样影响着我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他的组织带动下,首先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质产品的推广,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狠抓标准的贯彻实施,规范生产经营。其次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契机,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无公害食用菌产地认证已达600多万平方米,实现全区食用菌生产采标率达到95%以上,优质菇比重达到90%。第三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坚决查处违禁用药,坚持科学用药,努力实现农业投入品的无害化。第四是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逐步实行“四个延伸”:即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延伸;由单一菌品种检测向大部分菌产品检测延伸;由市场专销向整体准入延伸;由分段检测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