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谈梦娇 特约通讯员 陈克斌)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发、菌棒生产、香菇种植、鲜菇购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前身为远安大自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目前,公司已具有生产菌棒10万袋/日、种植香菇50万袋/年和茶树菇30万袋/年、销售香菇30吨/日的能力,年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远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县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24亿袋,香菇总产量达9.3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香菇产业实现总产值5.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香菇产业获得收入3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
规模经营倒逼科技创新
2007年以前,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鲜菇购销业务。2007年,公司将生产经营范围延伸到产业链上游——香菇种植环节,投资10余万元在鸣凤镇花园村建立了年产3万袋香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2009年,公司香菇种植规模达到50万袋/年,茶树菇种植规模达到30万袋/年。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如以往的袋料冬菇种植,在出菇环节每出一个香菇需用刀片将香菇袋划开一次,既费工又费时。部分菇农为了保持香菇外形的完好,甚至采用给菌棒涂工业蜡的做法,影响了食品安全。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公司通过请教多名食用菌产业专家和数年的比较试验,最终攻克了袋料直接脱袋技术。使用脱袋技术后,不仅每袋香菇可以节约工时成本0.5元以上,还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该生产技术在全县推广后,全县1.24亿袋香菇可以降低成本6000万元。在种植夏菇过程中,传统做法是将菌筒浸泡在水中,容易导致烂袋,菇农损失较大。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到,采用覆沙栽培方法既能降温,又能保湿滤水,能有效防止烂袋,还能减轻鲜菇采摘劳动强度,提高香菇产品质量。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此后,公司又发明了夏菇立体栽培技术,采用层架放管、棚内保湿方法,每亩土地能够种植香菇8万袋以上,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8倍。在解决了出菇管理环节的生产工艺问题之后,菌棒生产环节的生产设备问题接踵而来。2010年,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四机组食用菌袋料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发明了菌筒联排灭菌设备,实现了菌棒的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率。
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
香菇种植主要分为前期菌棒制作和后期出菇管理两个环节。远安菇农制作菌棒的传统做法是“户户粉(锯末)、家家装(袋)、分散蒸(灭菌)”,这种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不仅每家每户都要购置装袋机、蒸汽炉等设备,而且生产的菌棒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公司在建设首个四机组食用菌袋料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后,将菌棒生产由人工操作改为机械作业。机械化的菌棒生产与家庭式的菌棒生产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降低了成本,用传统方式生产一支菌棒需要成本1.7—1.8元,而机械化生产只需1.4—1.5元,每支菌棒成本节省0.3元以上;二是提高了效率,按10人半个工作日的工作量计算,传统方式最多只能制作1000支左右的菌棒,而采用机械能够生产10000多支菌棒;三是提高了质量,食用菌原材料采用机械搅拌比用传统的人工方式搅拌均匀,再加上机器高温消毒比传统的土灶效果好,产出的香菇菌丝成活率从95%提高到99.5%以上,以全县1.24亿袋的规模计算,每年至少节约550万袋菌棒生产所需原料。与家庭式的菌棒生产相比,工厂化生产的菌棒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意识到工厂化生产菌棒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公司及时转变经营方式,为菇农提供菌棒专业化生产服务,由公司购置食用菌生产原料,经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工序制成菌棒,以低于家庭自制菌棒的价格,将菌棒成品出售给菇农进行出菇管理,把菇农从复杂的技术劳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企业与菇农的双赢,不仅使菇农降低了菌棒生产成本,企业也从菌棒制作环节中了获得了收益,每袋菌棒可以实现纯利0.2元以上。目前,全县已有1000多户菇农与企业签订了菌棒购销合同,公司日产菌棒达到10万袋,菌棒制作逐步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尝试到流水线生产菌棒的甜头后,公司计划再上一条四机组食用菌袋料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着力攻克液体菌种制作技术,届时公司日产菌棒能力将达到20万袋,真正成为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企业转型形成集群效应
远安传统的食用菌生产,从菌棒生产到出菇管理,再到香菇销售,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少则上千袋,多则上万袋。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后,逐步将菇农原来承担的菌棒生产、出菇管理、香菇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进行分解,根据企业和菇农各自优势,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形成了香菇生产合理有效分工的新生产链,创造了“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即香菇生产的原材料采集、菌棒生产都集中进行。香菇生长阶段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则由菇农分散管理,自行进行香菇采摘。在销售阶段,分散的香菇又聚集到由公司控股的远安大自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销售。目前合作社已经建立了集收购、分选、贮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流通体系,在武汉武泰闸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白沙洲农副产品市场、宜昌金桥市场、沙市两湖市场设立了香菇销售点,与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建立了日贮藏鲜菇25吨的冷库,购置冷藏车10台,鲜菇流通能力达到30吨/日。合作社对成员产品不限时、不限量,收购价格基本稳定,通过合作社分担市场风险的方式保护菇农利益,促进菇农每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此外,合作社将全年盈余的40%按交易额返还给社员,同时按股份盈余20%的比例给社员分红。通过建立“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推进了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增强了菇户进入市场的能力,拓宽了菇户增收的渠道,带动了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