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从城市回到农村 用香菇托起创业梦
“要注意菌棒的湿度,一定不能缺水,注意适当通风,控制好采菇房内的温度……”在闫油坊乡刘美营香菇大棚内,香菇的主人正在给菇农讲解香菇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香菇的主人是一名70后的有志青年,他本来在繁华的都市有着大好发展前程,却毅然回到家乡从事香菇种植事业,以理性的思维、长远的目光,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书写着人生绚丽的篇章。
这位从农村走入城市,又从城市走回农村的农民就是河北康保县闫油坊乡刘美营村的农民创业者张功。
辞去高薪“投奔”家乡
今年38岁的张功,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为改变贫穷落后、经济拮据的家庭状况,张功早早就辍学,到外面闯荡。2010年之前,他当过打工仔、做过生意、揽过工程,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头脑灵活,讲信用,最后在一家企业工作,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了企业小有名气的“白领”。
但在他心底总想着,一是作为农民还是应该回到农村,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做点事。二是随着父母年龄增长,自己也成家立业,一家大小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开始让他不安分起来,思想上萌生了要创业的想法。
恰巧,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功在市场上看到了一个创业的时机:食用菌市场广阔,老家又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新鲜,而且现在当地政府还大力支持农民回乡创业,何不自己创业来试一试?于是,他带着这些年的积蓄回到家乡,走上一条别样的创业之路……
门外汉成“真夫君”
起初家人的不理解,旁观人的冷嘲热讽,还有一个人摸索香菇种植技术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这些都没有让他退却。“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冲突,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毅力、耐心、勇气,要有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干劲,这样才能让理想变成现实。”这是张功在创业这条路上的感悟,更是他创业信心的理念。
从未接触过食用菌的种植,但凭着满腔创业热情,年轻人的那股闯劲,他开始学习摸索。2010年辞掉上海的工作,亲自到内蒙古宝昌县香菇种植基地进行“拜师学艺”。2012年,张功开始在刘家营选址、建棚、种植香菇。近五年的摸索,通过向行业师父请教、搜集书本自学、到浙江、承德、唐山等地参观学习,掌握了适应坝上地区反季节香菇的栽培经验和技术,他现在也成了行家里手。
“香菇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被人们誉为‘菇中皇后’,在民间素有‘山珍’之说。康保县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香菇等菌类生长。同时,康保县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香菇无公害生产的要素条件,种植的香菇,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喝的是纯天然人饮山泉水,‘菌棒’所用的木屑,都是无工业污染的树木,种植香菇的技术实战难度就在菌棒的制作与控制香菇棚舍的温度与湿度……”张功头头是道地为我们介绍他养菇的“种植经”。
“绿色”香菇圆共富
“都说梦想是彩色的,对于我来说,‘绿色’是最重要的。张功在香菇的原料及培育过程中,均是天然的。由于“绿”的原因,张功的香菇在当地供不应求,废弃的菌棒还可以做有机肥料或者用来取暖,既环保又便利。据张功介绍,一个出菇棚约放8500-10000根菌棒,每根菌棒出4茬,约产0.9--1公斤的香菇,每公斤按批发价7元计算,一个大棚约收入就在5万—7万元。目前的效益不错,而且还有十几个当地农民在这里打工。
“自从‘香菇哥’建起了香菇棚,我们几个“留守妇女”就来这里摘香菇,离家又近,一天还有80块钱呢!”一位正在劳作的大姐说道。
康保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近年来,康保县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理念,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及土地流转等模式,频频打出智慧扶贫“组合拳”。
为顺应市场需求,下一步,张功将结合康保举办的“风筝友谊赛”“草原马拉松赛”“冰雪欢乐世界”等文化旅游活动发展形势、自然资源及产业的特点,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打破单一种植理念,尝试一棚多种类种植模式,以品牌化发展产业,准备建造一个高标准的自选自摘的生态采摘园,市民、游客随时可以来此采摘新鲜的香菇。同时,并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实行保鲜、烘干等深加工,结合电商模式,进行经营销售,实现与村民共富有。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