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4
来源:衢州日报
一公斤的“猪肚菇”批发价卖30元,还供不应求,这等好事发生在衢江区。
“这架子上一袋袋的猪肚菇,已经零星生长出第二批鲜菇了。这几天,每天只采收100多斤的猪肚菇,用快递发往杭州,供不应求。”4月8日,在衢江区翔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随公司负责人黄云龙走进一间菇房,只见三排的高架上摆着许多菌袋,一朵朵猪肚菇钻出菌袋恰似一朵朵小伞,煞是好看。
黄云龙是衢江区樟潭街道上田铺村人,2008年,他在安仁铺村承包山地养猪。“为响应‘五水共治’号召开始转行,与儿子一商量,就打算种菇了。” 黄云龙说,当时仅仅是个想法,要真正实现“猪棚”变“菇棚”,挺不容易的。
为了解行情,黄云龙到衢江区、江山市甚至福建等地拜访种菇专业户,向高等院校的食用菌栽培专家请教种植技术。他们获悉“猪肚菇”因营养丰富,一公斤可卖四十元,且目前市场还是靠野生菌为主,人工栽培尚未形成规模,于是下了决心。
“要种就种效益高的食用菌,物以稀为贵嘛,只要能种成功,肯定有市场。”2014年10月,在当地信用社的资金扶持下,黄云龙开始在山上建起工厂化的菇房。“这个现代化的菇房,面积有6000平方米,从培养料的制袋、高温灭菌,到接种、发菌、出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黄云龙告诉记者,厂房是在去年10月建成的,还陆续建了培养室、冷却室,以及出菇区、包装车间等生产库房,总投入1600多万元。
“猪肚菇”学名叫大杯蕈,又名大杯伞,因其风味独特,有竹笋般的清脆,因而又被称为“笋菇”。
“猪肚菇的菌种,是江山市一个研究食用菌的师傅提供的,第一批栽培了2万多袋。”去年12月,在这名师傅的指导下,黄云龙父子俩开始试着工厂化栽培猪肚菇。
“第一次出菇是在2月10日,一般一袋菇能出五六批次的鲜菇。” 黄云龙说,这“猪肚菇”平均一朵重50克,最大的有350克。到目前,他已经销售了1500公斤的鲜菇,批发价是每公斤30元,零售价是48元。
当然,黄云龙能够成功栽培出猪肚菇,主要靠的是科技,采用智能化系统控制菇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据他介绍,在培养室里,要将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湿度在70度左右;在出菇时,菇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2至32摄氏度,湿度在90度左右。“没有这个智能化的系统,温度和湿度较难控制,要培育成功就难些。”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黄云龙开始自己培育菌种。“现在,我放在培养室里的猪肚菇有15万袋,有的菌袋已经发满了白色的菌丝。” 黄云龙高兴地说,到5月中旬,每天预计可出菇250公斤。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