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堂:回乡种植茶树菇带领乡邻致富
发布时间:2016-05-11
来源:中国香菇汤交易网
托着新采的茶树菇,张效堂喜笑颜开。
“这一车200箱茶树菇是发往襄阳的,大概2吨多,除去成本能落个15000元。”4月25日,在社旗县兴隆镇后门里村祁庄,正在忙着装车发货的张效堂喜笑颜开,他笑着说:“当下正是出菇旺季,每天可以收获近200箱,这个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周边市场的需求。”
今年55岁的张效堂跟茶树菇是“老交情”了。2008年的时候,他和妻子一起到广东韶关打工,跟着亲戚一起培植茶树菇。头脑灵活的张效堂边学边实践,第一年自己就种了1个菇棚10万袋香菇,当年就挣了近十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开始了一边打工学艺,一边自种摸索经验。
转眼到了2014年夏天,回到老家收麦的张效堂发现家乡的茶树菇种植还是空白,加上常年在外思乡心切,思虑再三的他终于说服家人,举家迁回兴隆,探索在老家培植茶树菇。
茶树菇的适生温度在17℃~25℃,因此理论上茶树菇在南阳本地春秋两季也能生产,但是如何在平均温度低于0℃的冬季保持茶树菇正常生长成了一个大难题。
张效堂从2014年9月起,就开始琢磨如何搭建一个冬夏皆可用的大棚。“以前在南方的时候茶树菇棚都是竹木当骨架,再盖上厚厚的篷布,到了咱们这边,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花了三个月时间设计建设了新的适合本地气候的大棚。”他设计搭建这座2000平方米的恒温棚就花费了25万元。
“新型菇棚既牢固、保温、保湿,又防虫、防火、防风,还能减少95%的农药使用,实现‘低农药、低成本、高品质’!” 对于自己设计的新棚,张效堂很满意。
由于他熟知茶树菇的生长习性,在菌种培植、袋料制作、湿度控制等技术细节上堪称行家里手,到2015年春节,他的首批15万袋茶树菇开始收获,当年销售收入近百万元。
看到第一批茶树菇赚了钱,很多村民都跑过来打听,张效堂不遗余力地向大伙儿推荐,在他的介绍下,许多乡亲虽然从未涉足过这个行业,但还是想试种。
有想法是一回事,实际推广时却遇到了难题。“我设计的这个棚成本太高,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很难推广,所以我就继续改良,降低成本。”爱钻研的张效堂经过两个多月的改进,终于把建一座棚的成本降到了10万元左右,还发动大伙儿联合建棚以减少支出。
发展茶树菇特色产业,风险小、见效快,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项目,也是全市乃至全省为数很少的特色产业。通过他的示范带动,全村有10多户群众先后开始种植茶树菇,种植面积也发展到了20000多平方米。去年还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0多户。
据张效堂介绍,目前,他们种植的茶树菇每天早、晚各采摘一次,早上最多时可采摘1000余公斤,市场上批发价一斤可卖到5元钱,经过包装后直接销往南阳、郑州、武汉和北京等地的超市。
兴隆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种植茶树菇是一个能复制、可推广的好项目。同时,这一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县国税局、农办等单位的大力扶持,帮忙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设施到生产、管理、加工等环节,采取标准化种植,并建成了一座500平方米的冷库和三座烘干房等现代化生产设施,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质化生态型茶树菇产业正迅速崛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