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产品总量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一般农产品不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为此,必须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在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方式、支撑体系等方面要有一系列深刻调整;必须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方面发力。随着农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未来农业的绿色底色将更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在笔者看来,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很多,但如果优质绿色供给这一条解决不好,就不能算成功。发展绿色农业、增加绿色供给,我们有思路,也有举措。
“绿起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产品总量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一般农产品不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从过去凑合吃,到现在讲营养、求健康。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障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是农业改革的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方面,我国粮食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农业生产在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常规生产到绿色生产上有了更从容的空间。另一方面,不管是主动跟着市场走,还是被市场倒逼着走,现在农民由生产低质、低效产品向高效、优质产品转变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为推进绿色发展,我国实施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做好绿色防控;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集成创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今年,农业大国的清洁生产、绿色农业工程仍在继续。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要求在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方式、支撑体系等方面要有一系列深刻调整。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迫切要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方面发力。
增加绿色供给要有制度。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该退的坚决退下来、超载的果断减下来、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财政部等部门去年已出台文件,要求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各地也在建立生产者激励机制,鼓励生产者进行地力建设等长期投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增加绿色供给要靠市场。优质农产品理应获得优价,但一些农民却陷入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的困扰。与增产导向的农业相比,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更高。要让生产者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得到足够高的回报。如何为绿色农业定价、让消费者为农业绿色化埋单?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培育品牌、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是可行路径。
增加绿色供给要靠科技。在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单产。而如今,要把绿色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往往把质量安全等同于不用化肥、农药。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集约农业。化肥、农药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饲料、兽药不等同于产不出高品质畜产品,关键在于科学饲喂、遵守规范。
纵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都是从最初追求产量为目标、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如今,我国农业生产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迈进。随着农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未来农业的绿色底色将更亮。(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