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皮鞋采香菇,驾着汽车卖香菇”是菇农们的一个愿景,也是浙江武义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施礼常提起的一句话。为了实现食用菌培育现代化,从1987年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食药用菌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工作,30年如一日,初心不改。
施礼对香菇、黑木耳、秀珍菇等新品种选育及设施控制栽培技术有深入研究,先后获得2只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参与十几项科研项目。“我一直把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目标,菇农希望穿着皮鞋采菇、驾着汽车卖菇,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现在已经有一部分菇农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传统种菇方式因设备和技术落后,制棒时间长,菌棒报废率高,而且工作环境差,菇农们叫苦不迭。施礼创造的专业菌棒生产模式,破解了从选料、备料、灭菌、接种到运输的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用20条专业菌菇料棒生产线替代了全县200多个传统灭菌土灶。现在,菇农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直接从高效灭菌站获得专业的优质品种菌棒,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一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省推广运用。
施礼说,既然选择这一行业就要好好做下去,食用菌行业的技术研究比较特殊,短期内一般看不到成果,要想做好品种研究、创新培育方式,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与积累。食用菌菇的连续生产季节性强,在每天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研究需要及时跟踪观察记录菌菇生长情况,有时错过一天,就可能错过一季的研究时间,只能等待来年继续。为了记录第一手研究数据,施礼坦诚自己的业余生活是十分简单枯燥的,时间完全跟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对他来说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一年365天几乎都在与菌菇打交道。耐得住寂寞,才能守住繁华。对他来说,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最大的乐趣,解决技术瓶颈、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是职责所在。在专业菌棒生产模式中,光是怎样将菌棒送到菇农手中,不受二次污染这个问题,施礼整整冥思苦想了一年时间,而解决菌棒胀袋报废率高的问题,他反复试验了两年,将原来50%以上的胀袋率降到了现在的0.5%。“当你把精力都放在一件事物上时,坚持到底,一定会有所收获,或早或迟。”施礼感慨地说,“正是有一批十年如一日刻苦专研的工匠们不断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才有了武义食用菌产业的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