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漂亮、宽敞的楼房,桂花树立于庭院中,屋前是一汪小池塘。屋侧的农田里,一个个食用菌大棚横竖整齐地排开,棚内密密麻麻的黑色菌棒袋井然有序码成一道道“墙”,“墙”上生长着无数透着香气的小蘑菇。谁能想到,这小小的蘑菇,撑起衡阳市蒸湘区土桥村村民刘占魁一家脱贫致富的“幸运伞”。
年逾古稀的刘占魁是移民户,年轻时肯钻、勤劳、能干,为集体创办企业,为家庭操劳,落下一身病,并致肢体伤残,劳动能力大大折损。老伴多病,儿子眼残,家庭陷入困境。老两口2014年被列为扶贫对象;靠着种植蘑菇和其他农作物,刘占魁一家于2015年脱贫,2017年年收入逾20万元。
2017年下半年刚翻新的楼房里,除了一间大套房供家人起居外,其他的房子都放满了蘑菇包;据刘占魁儿子刘小超介绍,蘑菇从农历六月底到农历十一月底为“做包”时期,农历八月开始到来年农历三月可陆续销售。
眼下是蘑菇销售的好季节,虽未出春节,刘占魁一家却早已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晚上8点左右,一家人开始采摘蘑菇装箱,全家七口齐上阵,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工。“我们家孩子基本上3岁开始就要帮忙做工,很累,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也越来越好,就觉得再苦也不算什么。”刘小超说道。为保证蘑菇的新鲜度,刘小超当晚就要把摘下的蘑菇运往批发市场,批发给零售。
蒸湘区扶贫办副主任张晓玲谈起2015年第一次见到刘占魁时,后者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要脱贫”。2009年,刘占魁一家开始尝试蘑菇种植,以失败告终,第二年又赔了5万块钱,直到第三年才小有收益。2013、2014年,蒸湘区扶贫办、残联、移民局安排刘占魁父子参加市、区残联组织的农民技术培训,区残联连续两年在资金上给予帮扶。蒸湘区扶贫办、移民局还聘请专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支持。多方努力之下,刘占魁一家终于收获成功,在2015年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脱贫成功后,刘占魁在2017年7月主动取消了低保户资格。他说,自己脑子好使,搭帮党和国家政策好,搭帮各级干部关心帮扶,几年下来,家里大变样,房子装修好了,建起了小庭院。院落里一棵五十年的高大桂花树有人出三万块钱想买,他都舍不得卖了。
“我要致富”!2017年4月27日,蒸湘区委派驻土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结对帮扶人、区安监局副局长罗细森第一次上门,刘占魁如是说。在扶贫队的介绍下,刘占魁父子加入衡阳市惠康蘑菇专业合作社,带领9户贫困户一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蘑菇种植是刘占魁一家支柱产业,也让他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但刘占魁一家并不满足于此,又瞄准了桑葚、香椿种植。2016年,刘占魁试种了3亩地,2017年喜获投产。一斤桑籽售价15—20元,每亩收益5000元。刘占魁倒愁供不应求了。在2017年底他们家又流转土地约12亩,筹谋做大做强。
“倒不是要做多大,我就想种出一个效益来,让大家看到收益后在盘活土地上下功夫。”刘小超这样回应。他还向记者表示,学习非常重要,“我给我的孩子和小辈们一直强调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始终跟得上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