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三明市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但在食用菌生产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中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三明市食用菌发展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些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和对策。仅供参考。
一、生产现状
(一)主要绩效
1、食用菌保持平稳发展。据了解,2016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5.41亿袋、总产量24.58万吨(鲜品)、总产值17.03亿元,生产规模与2015年基本持平,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比增5.0%和39.2%(总产值改为按市场价格计算)超计划的0.2%、0.3%和33.0%。其中栽培珍稀食用菌规模达2.34亿袋,总产量5.4万吨、总产值5.3亿元,比增36.2%;食用菌代用料栽培达1.5亿袋;红菇等野生食用菌总产量约达100吨,产值8000万元。
2、食用菌工厂化稳步生产。目前,全市有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21家,生产规模达6100万袋,总产量18300吨,总产值2.2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32.6%、32.6%和31.0%。从目前看,投资规模最大的是福建祥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达1.6亿多元,日产银耳达10—12万瓶,年销售额达1亿元。全市工厂化栽培的品种有白色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草菇、秀珍菇、灵芝、银耳、香菇等8个。多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配置了智能化管理设施。
3、食用菌园区(农民创业园)持续壮大。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在2014年全省九地市绩效考评中,位居第一名,201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占地1500亩,总投资近3亿元。以祥云生物科技公司、天益菌业公司、马诗龙公司等为中心的银耳、绣球菌、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年产可达5000万袋。园区内公益投资累计达5000多万元,硬化水泥路2900多米,疏浚河道2.5公里,建设生态挡墙和浆砌护岸5公里,改建滚水坝4座、桥梁3座,建成20亩景观人工湖,建成日供水1000吨的引水工程、10千伏电网工程。
4、食用菌林下经济不断开发。三明市林下经济最具特色的是野生红菇,也是福建省产红菇大市。据统计,2015年全市产红菇近40吨,产值约3500万元以上。大田县东风农场盂坂村红菇合作社,2012年出产红菇达685公斤,创产值219万元,全村人均产值达1.61万元,红菇收入占村民人均总收入的70%。三明市“大田、明溪正红菇”已形成一个品牌,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有关国家。在北京、上海等高端消费群体中也逐步接受红菇产品,销量大、价格高。除野生红菇外,阔叶林下、毛竹林下、果树园里人工套种竹荪、大球盖菇、灵芝、长根菇等菌类发展迅速,成为食用菌生产的新亮点。
5、食用菌菌种供应稳步增长。食用菌菌种是三明市食用菌生产的一个亮点。据统计,2016年仅三真公司(三真所)生产供应近40个种类的食用菌菌种近20万瓶(支、袋),其中母种近5万支;菌种供应全国20个省近3000家制种户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菌种折算成带动的食用菌产值约达100亿元;建成的“三真科技馆”,存有中外食用菌书籍13500多册,食用菌野生标本近3000份,可称的上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的一个珍贵资源库。
(二)主要问题
1、常规食用菌生产萎缩。由于食用菌生产效益比较低下、投资风险大,尤其是近10多年来大部分农村年青人“弃农从工”,导致了曾经农村红红火火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一个个“消失”,食用菌“百万之乡”、“千万之乡”或“香菇之乡、蘑菇之乡”已成过往历史。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失去往日优势。从三明西北部情况看,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常规生产的食用菌最少其产量比过去下降65%以上。曾经是食用菌原辅材料一条街的三明市东新3路,现在仅存1家还要兼带经营其他产品。
2、工厂化发展停滞不前。从这两三年来看,三明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投资或增加个数不多,基本处于半停滞状况,个别企业由于市场、资金等情况,生产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关门歇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出路出现了迷茫。
3、生产经营方式改革艰难。目前,三明市多数食用菌生产经营方式不论是一家一户或是大、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基本是自己生产菌种、采购原辅材料、制袋灭菌接种、管理菌丝培养出菇、采收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独自完成。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有诸多弊端,使人顾此失彼、贻误季节、生产规模做不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菌种质量良莠不齐。从近年来看,具有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的科研院校,而曾是供种大户的一些单位,可现在逐步退出供种推广体系,而又无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的制种企业到处供种。特别是一些不法制种户,不顾生产风险,买了一支母种随意扩接和长时间保用,菌种质量缺失,影响了栽培者的生产效益。如去年三明市一家企业引进种植羊肚菌70亩,一个菇没长,损失近80万元。
5、珍贵食用菌新品种研究缺乏。目前,一些食用菌育种专家对杂交育种兴趣较大,投入较多,但对珍贵野生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林下名贵珍稀食用菌栽培研究较少。如三明市非常名贵的正红菇、松果伞、牛肝菌等菌根菌的研究没有得到突破。
二、发展对策
(一)创新食用菌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分工与合作的产业融合运行体系。为加快三明市“强菌”建设目标,应努力对现行食用菌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引导建立“专业化分工、企业化管理、商场化购买”的生产经营新模式。即在食用菌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栽培品种和生产工艺进行专业化分工经营,建立以“户为车间、村为工厂”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做到“各卸负担、各精所长、各需所要”和实现资源、技术、资金、产品的“高度集聚共享”。大段块的生产分工有:菌种专业生产供应,栽培原料专门采集供应,菌包专门制作供应,栽培管理专门化,产品专门营销等。小段块的生产分工可以到每个品种或项目,如“商场式”、“一站式”经销。
从长远看,食用菌生产要从现在的1.0向2.0、3.0、4.0现代产业迈进。1.0指食用菌生产基本靠人工操作。在我国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它已基本完成使命,今后只能是在较不发达的地区零星、小规模或辅助生产;2.0指食用菌栽培完全进入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从目前看,相当一些地区不仅已进入了设施化、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而且还开始了生产资源整合,“存大去小”,优胜劣汰的新一轮产业崛起态势;3.0指食用菌产业与流通、金融、保险、旅游、养生、景观等紧密结合;4.0指食用菌生产与互联网+、社会化、生态化等完全融合。3.0与4.0,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已在积极探讨中,也是未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希望。这也是这两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农民创业园食用菌核心区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核心区原规划的建设用地已用完,要尽快着手做好扩大用地规划,乘势推进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核心区的建设,使其形成龙头带动能力。建议从现在的“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核心区往下,沿后楼洛洋、洋边、龙洋、康林一带延伸,综合利用丘陵山地、山垅田再扩建1000亩。并把园区扩建纳入县“十三五”农业重中之重发展项目和综合考虑建设,布局“七大功能区”: 1、食用菌现代工厂化生产区(引企业进入栽培);2、食用菌水帘降温钢架大棚栽培区(引农户进入栽培);3、食用菌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孵化区;4、食用菌区域小型专业市场产品交易区;5、食用菌精深产品加工区;6、食用菌生态种养、科普教育、旅游观赏区;7、食用菌科技文化馆和园区配套服务区。
(三)加快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巩固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看,除了保留、巩固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生产外,重点开发香菇、双孢菇、草菇、茶树菇、银耳、绣球菌、秀珍菇、长根菇、大杯蕈、玉木耳等高价格的工厂化生产新品种。大型工厂化生产企业要积极研究应用液体菌种技术,减少生产成本。这几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菇房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相当快,如物联网全程监控技术、食用菌栽培原材料可追溯管理等,要积极应用推广。努力总结和不断完善、改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推进林下食用菌经济开发,促进林菌有机结合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森林是三明市的财富,林下食用菌经济开发蕴藏着巨大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林业和食用菌等有关部门要共同协作攻关。三明市有常绿阔叶树林面积400多万亩,只要管护培育好40多万亩红菇林地,亩产红菇按1公斤、每公斤1200元计算,年可创产值近5亿元,是个最大的林下经济食用菌增长项目。目前要保护和利用好野生食用菌资源,积极开发正红菇、梨红菇、松乳菇、美味牛肝菌、松果伞等高价值的野生菌根菌。同时,积极研究开发林下人工食用菌栽培技术,扩大林地利用率,做到林菌有机结合,常态发展,使广大林农享受到食用菌生产的普惠经济效益。
(五)加强菌种管理和投入,引导和建立食用菌菌种区域性育、繁、推一体化联盟经营机制。建议国家、省、市农业部门出台政策,探讨建立和扶植食用菌种业联盟经营体制与机制的运行,依法依规强化菌种市场管理与技术服务,确保食用菌新菌种不断创新、质量优良、经营有序。如以三明市为例,建立以三真公司为龙头,联合尤溪洋中福建农大食用菌新品种改良中心 、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借助省科研院校食用菌育种的研究力量,建立“强强”联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的菌种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新体系;实行科研、母种、原种、栽培种分级生产经营,各司其职,以合同方式建立密切的联盟利益关系;实行母种限制销售,原种视不同品种适量控制销售,强化栽培种销售和部分原种、大量栽培种与食用菌主产区合作生产供应良种的三级菌种繁育推广体系,确保菌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