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甸是一位高级农艺师,是原丽水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主任,但人们似乎更喜欢称他为“当代菇神”、“中国菌菇界的袁隆平”。
科研成果创造数十亿经济效益
“我从1962年开始和食用菌打交道,现在我80岁了,还在做这个工作”。50多年来,吴克甸把毕生的热情和汗水都挥洒在食用菌科研事业上,只为不断探索新技术、创造大价值。
1979年,丽水庆元县推广废料木屑栽培香菇技术,吴克甸受聘承担这一技术的试验推广任务,他跑遍全县区乡,在县内不同海拔高度上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仅木屑制菇一项,庆元县在1980~1985年间,每年平均栽培面积达三四万平方米,创造价值60多万元。
为弥补投资大、生产工艺繁琐等不足,吴克甸参考了福建古田经验,进行了“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试验,并获得成功。接着,吴克甸又精心选育成功了241和8210段木优良菌株,成为浙、闽、赣、皖等省砍花法产区的当家品种,这两个菌株的菌种,已推广至全国14个省、210多个县(市)。
此后,吴克甸还攻克了灰树花栽培难题,填补了国内人工栽培的空白。1988年,他参与灰树花多糖提取物(保力生胶囊)的研究开发工作,1991年12月经省药政局批准,将灰树花的提取物(保力生PEE)作为肿瘤辅助治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吴克甸的科研成果辐射全国各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忘我工作只为播下科技星火
“只有走村入户推广新技术,才能真正地惠及百姓。”上世纪80年代,吴克甸跑遍庆元县所有乡镇做宣传、指导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吴克甸的团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播下了科技的“星火”,长出用新法生产的香菇。
吴克甸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工作就是给菇农当‘长工’。”忙碌的工作让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享受过假日,除了开会和生病卧床,几乎每天都在科研室或菇农家中度过。
吴克甸在推广工作的时候,曾接到来自海拔1100多米的官塘乡的一个电话,说当地际下村一户菇农不懂技术盲目操作,有数千段菇木面临腐烂的危险,第二天他立即赶去帮助菇农检查处理。
吴克甸住在菇农家里,一干就是5天,由于官塘山高水冷,第6天早上起床,吴克甸感到头痛发热,中午结束工作,端起饭碗却咽不下,一量体温已是39℃。当时大家想把吴克甸送去治疗,但由于香菇生产尚未结束,吴克甸服了几片药后,硬是坚持又干了两天,直到完全把事情处理好才离开。
在吴克甸大女儿结婚前一天,吴克甸还在乡下搞技术推广工作,接到女儿的催促电话,他才在工作结束后连夜从乡下赶回家中。
为菌菇研究献出一腔热血
1998年,吴克甸退休,有人劝他借此好好休息,吴克甸却摇摇头说:“从年龄来看,我是退休了,但我的食用菌研究工作还远没有退休,这是新的开始。”
吴克甸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1998年退休以后,为了使“庆元香菇”的品牌打响全国,他继续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食用菌研究上。一有空就往食用菌科研中心的实验室钻,往往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为指导农民栽培香菇技术,吴克甸经常穿梭在山间茂林和菇农家中。
前几年,吴克甸获得了庆元县政府授予的“特殊贡献人才奖”以及10万元的奖金。10万元奖金,即便是现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朋友劝他,用奖金买一辆私家轿车,这样去农户家服务时,至少可以让家人接送,或者,把这笔奖金留给子女吧,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
然而,吴克甸没有听从朋友们的劝告,毅然将全部奖金捐献出去——7万元捐赠给县关工委,用于贫困大学生的爱心助学;剩余的3万元捐给食用菌科研中心用于科研经费。
食用菌研究对于吴克甸来说是一种情怀,更是他人生的信仰。“我将义无反顾地在食用菌科研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如今,年逾80岁的吴克甸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