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黄河乌金峡口的靖远县平堡镇,白银博润农科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一座座温室大棚依山傍水,次第向前排开,格外引人注目。走进高大宽敞的大棚,一排排香菇菌棒均匀整齐地“站立”,一个个香菇朵儿撑着“小伞”,相依相偎,互连互牵,散发出阵阵清香,甚是惹人怜爱。12月的白银寒气逼人,平堡镇的香菇生产却红红火火。被乡亲们誉为“归根人才”的韦玉琦,发展香菇生产、带动家乡父老创业致富的事迹在白银流传开来。
“金凤凰”创业不忘众乡亲
1971年出生的韦玉琦,是平堡镇飞出的“金凤凰”,他在外打拼多年,对故乡有着别样情怀。
1994年,韦玉琦从原陕西财经学院毕业后,进入原兰州西固平板玻璃厂工作,一干就是十年。玻璃销售的工作韦玉琦干得得心应手,业绩也跑在同事前面。但韦玉琦并不甘心一直在工厂里打工,凭借着多年的丰富经验,韦玉琦干起了自己的玻璃深加工厂,一干又是十年,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作为一名农村出生的高学历商人,韦玉琦敏感地嗅到了绿色循环农业——香菇产业的“香气”。
机不可失,说干就干。韦玉琦开始到中国香菇的主产地,甚至国外进行一次次地考察。香菇的栽培环境、技术流程、销售前景等各个方面,他都仔细研究,认真琢磨。经过考察对比,他发现自己的家乡平堡镇非常适宜香菇栽培。这让在外打拼20多年的韦玉琦十分欣喜。他觉得致富不能忘本,是时候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了。
2015年10月,白银博润农科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带着自己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方案,韦玉琦走进平堡镇金峡村和金园村的群众家中,反复了解群众对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香菇栽培的看法和意见。最终与53户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200亩,建成温室大棚58座,并聘请周边贫困群众在基地打工。
大循环“链就”绿色新农业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的特产,素有“植物皇后”的美称。但香菇好吃不好种,对培植环境要求严苛,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为栽培原料,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而生产香菇后的废弃培养料又会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高效有机肥料、饲料。
“这样的绿色大循环产业链条,不仅消除了农民焚烧秸秆等物、随意堆放农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为农民带来了收益,是真正的‘循环经济’,实现了‘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的产业目标。”韦玉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靖远县是黄河农业经济带上的特色农业大县,各类农副产品丰富,可用于生产食用菌的各类阔叶类木屑和玉米芯年可达3500万公斤以上,至少可以做成3000万个菌棒。这些原料在靖远周边农村很廉价,甚至当作废物烧掉或扔掉,非常可惜。发展香菇生产,可以把这些原料利用起来,最后可让生产后的无害废料回归农田,或制成饲料,或生产沼气。
平堡镇党委副书记、金峡村包村干部吴生福告诉记者:“食用菌生产的循环发展,对平堡镇和周边县区农业项目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仅今年一年,该食用菌生产基地已经利用了400多吨农业废弃物,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新模式“变出”农业生产力
如何扩大香菇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使其形成产业,这是韦玉琦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说,只有将分散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整合,将分散的土地、资产和劳动力进行整合,采取集研究、生产、贮藏、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2015年到2016年,韦玉琦的白银博润农科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从平堡镇金峡村、金园村53户群众手中流转盐碱地200亩,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韦玉琦还积极与金峡、金园两村村委会协商合作,使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及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吸纳两村30多户贫困群众每户2万元左右的股金,入股基地。他说:“食用菌生产基地现在已经投资800多万元,其中包括村上和群众入股的部分。还有农户在基地承包大棚,从装袋、灭菌、接种到出菇,基地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基地对产出的香菇进行收购销售,提高了生产力,降低了农民承担的风险。”
韦玉琦的做法得到社会各方面肯定。吴生福说,当前农村“三变”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既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整合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了“三赢”。
小香菇撑开群众“致富伞”
从开始装袋、灭菌、接种,再经过几个月的发菌过程,直到11月进入第一茬香菇采收季节,韦玉琦像看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的香菇宝贝。
“别看这些菌棒不起眼,一年能收六七茬香菇呢,收入也很可观。”韦玉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可摆放两万个菌棒,一个菌棒可收香菇1公斤,一个大棚一茬可产香菇2万公斤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除去成本,每个大棚可增收八九万元。”
在香菇大棚里,几位“快手”阿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们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民,来基地打工的。一位名叫张蕊的阿姨一边拿起菌棒摘着香菇,一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像我们快60岁的人了,干这个好得很,一点儿不吃力。我已经摘香菇十几天了,工资都是当天结,方便得很。”
在自己承包的香菇大棚里忙碌的金峡村农民白伍告诉记者,自己有两个孩子,小的还在上小学,自己没有办法出门打工。今年,他在食用菌生产基地承包了2个香菇大棚,每天细心栽培。现在这两个大棚都已经摘菇快20天了,每天每个棚能摘450公斤左右。“按照现在每公斤的收购价,大菇10元左右、小菇5元左右,这两个棚今年纯收入八九万元不成问题。”白伍笑着说。
据韦玉琦介绍,到今年年底,基地的第一批分红就可以分下去了。基地会按照入股资金的10%向村集体及群众发放分红,预计今年每户入股群众可分红2000元左右。
“今后几年,我计划再流转500亩左右的土地,再建200座大棚,同时把烘干窑和深加工厂建起来。这样,香菇产业的发展链条就会更加完善,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也会更强。”韦玉琦自信满满地说。
种好了香菇,培育了产业,长出了财富,韦玉琦的脸上是浅笑,眼中是欣喜。因为香菇栽培产业不仅实现了自己造福桑梓的愿望,也使许多乡亲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来源:白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