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康源春正在省内一食用菌基地指导工人进行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产业,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近几年,食用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工厂化生产技术被业内人士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康秘书长于2014年提出“平菇工厂化生产”想法后,利用3年时间带领团队完成了平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突破,平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在河南省新郑市实现落地,首家平菇工厂化企业正式投产,平菇产品至此开始进入高质量时代。平菇鲜菇周年不间断供应市场的目标正式实现。
据康源春回忆,1972年,河南人刘纯业在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南阳一个山区发明的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为当时令人烦恼的废料“棉籽壳”,找到一个“废物变金子”的好方法,这项技术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上世纪70年代,这颗从棉花种子表皮上剥下的硬壳,每市斤不足2分钱。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棉籽壳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其价格也不断上涨,最高售价超过当时小麦面粉的价格,足见棉籽壳对于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性。
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食用菌产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平菇因技术简单、投资小、见效快,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平菇栽培的普及程度非常广泛,在河南省任何地方的乡镇菜市场上都可以见到鲜嫩的平菇。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棉籽壳价格的上升,平菇生产规模的扩张遇到瓶颈。河南省食用菌协会会员,豫北地区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技术人员,把玉米芯又作为平菇的生产原料,并对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平菇生产的再度辉煌打下基础。玉米穗去掉籽粒后的芯轴,经过食用菌人士的智慧型开发和创新,再一次“变废为宝”,可以说是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这项技术为我省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大省奠定了基础。
2009年,河南省仅平菇一个品种的产量就达到70多万吨,占到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2018年河南省平菇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关口。平菇成为河南食用菌产业主要的支撑品种。
平菇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省的种菇人中,约五分之一的人在从事平菇生产。大批的种菇人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康秘书长举例说,近几年随着种菇人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也在增加。规模化种菇人的比例占到总种菇人的30%以上。规模化是指一个生产单元(一个家庭)年生产投料量在10万公斤以上。据调查,一个规模化种植户年利润在15万元以上。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河南省作为食用菌产业大省,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食用菌加工品种不断增加,食用菌产品出口数量快速增长。规模化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在郑州、洛阳等地建成平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平菇生产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的不断增加,河南省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在逐渐增加。“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同步增加,一批回乡创业能人涉足食用菌生产加工,食用菌产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研发能力提高。”2018年数据显示,香菇、平菇、双孢蘑菇3个品种成为河南省食用菌生产的3大主流品种,主要品种集中度更加明显。三大品种产量占全部产量的83.99%。优势产区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像香菇以豫西、豫西南、豫南为主,平菇作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家品种”普及面较广。
河南食用菌已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河南食用菌的名片效应在不断扩大,河南食用菌产品和技术正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