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广东省是特色农副产品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在农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清带来一篇提案为《关于促进广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擦亮“粤字号”农业品牌的相关建议》,针对广东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出一系列建议。
多年来,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全省主要农业县的全覆盖,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布局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提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1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152.49亿元。产业园内农业企业数量达到3299个,品牌数量(含企业自有品牌)2459个,其中新增品牌493个。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返聘务工等形式,把产业发展落到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成为广东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政策的“落脚点”。
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过程中,广东省将科技推动摆在重要位置,明确要按照“依托大企业、依靠大科技、推进大融合、做好大服务、做强大品牌、打造大产业”的思路,做大做强广东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鼓励财政资金在科技和信息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建立产业园专家服务团队联系制度,将大批先进科技运用到主导产业发展之中,将科技变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针对目前的这些情况,提案也指出,在基础配套服务、质量监管标准化、特色资源统筹利用、品牌推广等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基础配套服务方面,广东省还有很多城市、县乡仓储、冷链、物流、包装、认证、销售、电商、信息服务等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初级农产品缺乏带动,产业链较短。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市场预警抗风险能力弱,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待提升。
质量监管标准化体系方面,多数农产品选种、种植、养殖、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质量安全管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提升慢。企业存在重认证、轻管理思想,一旦获得相关名牌认证,就会放松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
特色资源统筹利用及品牌推广方面,多种特色产业缺乏长期性发展规划,区域内生产各自为战,品质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小。更有多种民间特色产品与优质内涵,仅限于一定区域内口耳相传,没有有效得到开发利用,难以成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宣传推介深度广度和保护投入力度不够,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
针对广东省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
具体如下: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基础服务。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每个市县需建设完善冷库储存、冷链配送、仓储物流配套设施和基地,从深加工、储藏、保鲜、包装、分等分级和商品化着手,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地理品牌的知名度;制定地理品牌标准和行业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地、工艺、销售渠道等标准,提升地理品牌质量;实施品牌计划,管好用活地理商标,构建“城市-区域-行业-企业-产品”五级品牌建设体系,全力打造区域公共特色品牌;着力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与可溯源。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筹规划。将特色产业纳入“市长工程”、“县长工程”,成立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并进一步对现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加强工作统筹,凝聚工作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促进和导向作用。成立跨部门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机构及品牌推广机构,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四是健全地理品种品牌法律保护制度,保证传统核心产区。出台广东省针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立法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产品以及产地、工艺、民俗文化、公共品牌进行全方位保护。配合立法保护的需求,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的过程标准化制定和管理,每一个产品都可溯源产地、日期,以“标准”构建推动市场有序竞争,挖掘产品深刻内涵,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划定特色产业主产区保护范围,保护传统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