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明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农业领域运用革命性技术、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农业自身深度转型升级后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农业产业特性。如何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三条路径。一是通过科技创新,研究出革命性的技术。这个技术必须超越现有技术,能够改变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而且在应用效果上有革命性变化。二是在革命性技术加持下,微观主体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农业采用新的先进发展方式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三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当一个革命性技术渗透扩散到一个产业时,往往引致整个产业发生变革。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源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表征标志,农业深度转型升级是载体基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农业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
结合农业产业特性来谋划推动。农业作为产业有其特性。从劳动对象看,是有机生命体,这些对象都有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一些适用工业制造业的高精尖技术不能简单平移到农业,相关技术对农业产业渗透还要服从劳动对象生命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或可能)有一些专属于农业产业的颠覆性科学技术。从生产组织主体来看,目前从事(组织)农业生产并不以企业为主,更多是以农户家庭或单个劳动者为单位。这与通常意义下产业是指生产同质或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其构成上是一个个具体的同质、同类企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性就决定科技对农业产业渗透扩散,微观层次上着力点需要放在提升劳动者个体科技素质上,这比以企业为单位的技术传播效率低。此外,近现代以来,农业产业边界向外扩张的趋势很明显,这就给中观层次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产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产物,其边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经从限于传统生产环节,扩展到加工流通等环节。在这过程,随着新技术在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出现了新的产业形态,而且更加丰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现代农业就是大产业,不但包括粮经饲各类作物,农林牧渔各个行业,而且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还有农业与文化旅游行业的融合新形态等。这就意味着,农业的产业内涵更充实了、外延更丰富了,覆盖环节更广了、表现形态更多了。
突出加强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应用。科技对产业的改造是通过具体技术产业化应用来实现。一项新的科技对社会发展方式的促变,往往是通过改造升级产业来表现和标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生(正在经历)四次科技革命显示,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是相伴而行,科技革命往往会引致产业变革。同时,一项科技在没有得到产业化运用之前,很难转为化现实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催生出新质生产力。所以,颠覆性、突破性农业科技产业化应用,最终会落到推动农业产业的深度转型和升级发展之上;而且只有产业化应用,科技才能从“第一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技术产业化”与“产业技术化”二者过程是重合的,是一体两面的。就像当前有推进农业数字化和发展数字化农业的两种说法,如从农业本身来看,这是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如从产业形态来看,我们创造了数字农业产业新形态。但实质一样,直到我们对农业的产业边界作出新的界定。
应在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架构下思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是农业产业的分布空间;农业则是乡村的主要产业型态,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体推进”,这是综合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规律的结果,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遵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分割看待。
“改造”与“创造”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同时也要“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农业新科技产业化路径有两条:一是改造传统农业;二是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无论是“改造”,还是“创造”,现存产业都是基础,实质都是新技术应用于旧产业。当前,应积极运用先进农机装备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两山”理念的实践路径,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经济;将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更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中,壮大数字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强化在育种、防虫除害等应用推广,培育未来农业新业态。(来源:中国农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