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湾地区台中雾峰的菇类种植面积高达14公顷,其中又以金针菇产量更占全台78%之多。为了让大家了解菇类的品种、应用与产业发展,雾峰区农会早在1998年便在农会大楼6楼打造全台唯一、世界唯二的“菇类博物馆”。经历过“921大地震”摧残与数十年岁月的洗礼,加上菇类栽种技术突飞猛进,使得博物馆已迈入静待全面翻整的阶段。随着2022年雾峰区农会迎接100周年盛事,在总干事黄景建的积极争取下,特别重整这个占地400平的博物馆。
然而博物馆的修复工程十分艰辛,由于菇类种类十分丰富且复杂,如何有效归类之余,又能透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这让雾峰区农会团队煞费苦心。所幸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并结合农试所、中兴大学、亚洲大学、科博馆、台湾地区菇菌专家学者及台湾菇菌产业等各界的协助下,成功促使该馆重新改造及赋予其发展雾峰菇类产业链的功能。而总干事黄景建为实践产业见学之起许,后续将其命名为“雾峰菇类产学馆”,并于2022年9月启用。
雾峰菇类产学馆馆长柯义雄表示,随着旅游市场复苏后,许多国际旅客纷纷到访台中、走进雾峰,以“雾峰菇类产学馆”为例,便能时常看到来自日本、香港的旅客;而富有寓教于乐性质的产学馆,也使其成为学校户外教学、公司行号、旅游团到访雾峰旅游时的新兴选择。
走过70余年历史深入菇类王国——雾峰
回顾台湾地区的菇类发展史,1953年台湾首颗洋菇在位于雾峰的农试所(前台湾地区农业试验所)成功栽培出来后,由于经济产值相当高,据称当时洋菇价格为1公斤42元,然台北市南京东路的房屋仅需3万元,不难想象其中的价值,因此吸引大批农民投入种植,50年代初,雾峰区便在全台菇业经济中独占鳌头成为“菇类王国”。经过岁月的洗礼,目前雾峰地区的种植面积已达14公顷,其中有机栽种超过9成,且在科技日新月异之下,菇类生产、栽培已大幅进步,以环控设施栽培种植居多,其中又属金针菇、杏鲍菇、洋菇等菌种栽培更具经济规模。
走进台湾的菇类种植史从过去探索到永续
斥资逾3000万重新改造的产学馆,馆内汇集了东、西方各项菇类展品,除了标本外还可看到许多菇类的历史,以及应用到食衣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并从历史、文化、宗教及生活应用方式来导览解说,让民众能快速了解台湾菇类产业发展。
在经过巧思的动线设计下,旅客能深入了解真菌、菇类、高等真菌的种类,以及过去文献纪录中的菇类,或是探索台湾地区菇类大事记、雾峰菇类产业的历史;在看见现代无论是吃菇、菇类研究、菇类艺术花园,最后迈向永续的未来,如何藉由菇类衍生出更多与永续发展接轨的制品,可以说在雾峰区农会的巧思下,用“菇”串联起过去、现在、未来。(来源:中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