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上档升级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3-04-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目前,我国人工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品种有260多种,已形成商品化生产的有52种。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食用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农村大种食用菌,城里专设食用菌餐馆、火锅店等,部分品种被提炼为珍贵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同时,每年有大量品种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创汇的重要财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一般的食用菌已风光不再,价格下跌,市场滞销。以2002年全国食用菌市场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的事实:深色平菇鲜品每公斤价在1元内徘徊,最低0.30元;白色平菇鲜品每公斤价1.50 元左右,盐渍品吨价在5000元左右,最低3400元;香菇鲜品和金针菇鲜品每公斤价也不过2至3元。而同期的白灵菇、阿魏菇、杏鲍菇、羊肚菌等高档珍稀品种,其鲜品每公斤价约在12元~16元之间,即使到了收获末期,鲜菇的商品外观质量较差,也始终维持在每公斤8元以上的价位;在南方如广州、深圳、珠海、杭州等地市场,白灵菇、杏鲍菇、段木花菇、厚菇、板菇等的售价一般保持在每公斤20元以上,最高达30元以上;羊肚菌每公斤500元~550元。在国外超级市场,中国产平菇鲜品销价一般为每公斤3美元,高档珍稀品种的价位因季节不同约为平菇的5倍~10 倍。由此看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品种之间的“档次差异” 非常明显。如果我们不在提高品种档次和栽培技术上下功夫,其产品不但价低利微,而且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那么,怎样因地制宜发展菇品,使之上档升级呢?
根据出口和内销需要,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地理条件、技术状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以下五大类菇品:骨干品种计划发展。蘑菇、香菇、银耳、黑木耳等是出口与内销都需要的骨干品种。近年来发展过速,基价下跌,效益不高。这些品种属于传统名牌产品,不可断档,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但因南方气温高,银耳、蘑菇、平菇宜在老产区商品基 地生产,新区不可盲目发展。
饱和品种控制发展。平菇、金针菇、凤尾菇、毛木耳、大球盖菇、鸡腿蘑、麻花菇等较容易栽培,近年发展超常,市场已基本饱和。
如鲜洁白平菇、盐白平菇,在全国各地每公斤价仅2元左右;金针菇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公斤价也在2元左右。以上品种应控制生产,防止过剩。
缺口品种重点发展。夏季气温高,一般菇类不适应,因此市场菇品缺口较大。而草菇、金福菇正值夏季长基,市场上扬,如草菇夏季市场一般都在10元~16元,南北省区可以大力发展。杏鲍菇、白灵菇为低温型菇类,元旦、春节上市,成为热销货,卖价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专业化生产。
珍稀品种积极发展。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鸡纵菌、红菇,国外畅销,价格昂贵。目前还处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驯化栽培应市的阶段,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使人工栽培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伞、盖囊菌、牛舌菌、虎奶菇、长根菇、花菇、厚菇、板菇等品种可较小规模发展。
特色品种稳步发展。姬松茸、灰树菇主要出口日本,但受定向销售局限;荼薪菇发展较快,市场容纳量跟不上,致使价格下挫,应稳步发展。竹荪可用谷壳、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区可基地化发展;黄伞、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种可适量发展。
如果按照以上思路和对策发展食用菌,再加以栽培技术上的革新,种菇原料就地取材,栽培模式因地制宜,播种季节科学安排,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则我国的食用菌上档升级指目可待。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