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要有组织性
发布时间:2003-09-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陈澍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组织问题,组织得好,发展就会有序;组织不好,就会一团糟。三农问题也一样。
从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有组织地想尽一切办法削减农村人口。这里说的农村人口,不仅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口。
就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方式,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依靠发展乡镇中小企业。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改变对农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
我们现在对农村和农业的资金投入切块太多,过于分散。比如退耕还林,全国总共大概投入900多亿元,分10年到位。这期间,有关农民可以得到5至8年的口粮保证。如果5至8年内,我们通过有组织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小企业,再辅以各种形式的移民措施,尽可能地将农民相对集中,将资金统筹用好、用活,农村问题就可望解决。
但这不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可以做到的,而要从国家高度考虑。
农产品走向市场同样需要组织。这里主要指中介组织。一说到组织,有人就会联想到人民公社、大一统、计划经济,就会反感。其实农业发展离不开“计划经济”,问题在于由谁计划,如何计划。我曾在德国考察当地农场,看到了真正的“农业计划经济”,比如农民养猪。每一头猪出生时都会登记户口,建立档案。从猪的全部生长过程,一直到这头猪最终被卖到什么地方,卖给了什么人,卖时有多重等等,都有详细的跟踪记录。这些事情都是中介组织在做。甚至,中介组织还制定养猪数量分配计划,哪里能养多少头猪都是有计划的。中介组织背后是政府的配套政策支持,比如遇上天灾人祸,政府可以根据政策给予农民补贴。
再比如目前较为敏感的农村土地问题,也需要有组织地考虑解决办法:
农村土地问题中存在着一对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成功的改革实践,对于解决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稳定农村社会,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学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规模是效率的保证。目前这种分散经营状态,显然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而且农民各自将农产品分散进入市场,成本过高,加上信息不对称,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如果任由大量资本进入,搞集中、规模经营,又会出现新问题——就像巴西的实践——城镇化水平很高,贫富差距也很大,各种社会矛盾突出。
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应当让农民可以参与其中,切实得到实惠。这一点,也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组织实施。(文由记者郭彦英根据录音整理)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