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平菇大王--张爱华

    发布时间:2004-03-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结婚时,家里穷得连被子都没有。但张爱华凭着勤劳的双手和不肯言败的精神,成了当地有名的“平菇大王”———肯吃苦,土里也刨金 每天凌晨,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的时候,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便开着三轮摩托车上了通往泰州蔬菜批发市场的公路,她就是罡杨镇夏庄村有名的“平菇大王”张爱华。 张爱华是盐城阜宁人。13年前,年仅20岁的张爱华,经人介绍嫁到罡杨。丈夫是个勤劳老实的瓦匠,公婆年岁都很大,家中一贫如洗,甚至结婚时被子和帐子也是跟邻居借的。当时曾有亲戚劝张爱华:“你年轻貌美,何必跟着他们一家受苦受累?”可张爱华说:“我们没有钱,但有一双手,我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为了赚钱,张爱华先后干过裁缝,打过小工,但赚的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后来,她了解到丈夫在南京打工时曾学过种植平菇,不久他们就建起了第一个平菇大棚。这个大棚搭建在荒田里,那里杂草丛生,蚊虫聚集,大棚只有半人高,夏天大棚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夫妻俩每天都在棚内辛苦地劳动着。第一年,他们培育平菇就获得了成功,净赚了3000多元。第二年,他们又搭建了第二个大棚,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正在这时,一次杀菌不彻底使上年赚的钱全赔了。这次打击并没有动摇张爱华的信心,反而让她认识到,要想种植好平菇,光凭经验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科学。于是她和丈夫分头拜师学艺,买来培育食用菌的书籍,边学习边实验,逐步掌握了培育平菇的要点,很快他们又获得了成功。 一年赚几千块钱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想把种菇规模做大做强,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镇里的有关负责同志知道后,主动帮助,将平菇培育基地搬至交通更为便利的七组晒场上,并为他们担保贷款一万元。在镇村的支持下,张爱华夫妻俩如鱼得水,放开手脚大干,当年就在新基地建大棚5个,年产平菇1.5万多公斤。 大棚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张爱华也更加辛苦了。凌晨两点多钟就要起来摘平菇,然后再送往一个个批发市场。回家后还要安排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下午又要到棚里去治虫、浇水。在这几年,她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努力。 一天凌晨,外面飘着细雨,伸手不见五指。张爱华像往常一样出发了。车子行驶至九龙路口时不小心撞到了一块砖头上,连人带车全部翻倒,平菇撒了一地。她忍着剧痛从地上爬起来,手上碰掉了几块皮,鲜血直流。她赶紧将地上干净的平菇捡起来,将车子扶起,可再发动摩托车时,却发现车子的链条掉下来了,由于没有带工具,怎么也安装不上去。与批发商们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做生意信誉最重要,她推着150多公斤的平菇赶到了批发市场。批发商们见此情景无不感动。 张爱华没有小富即安,善于动脑的她发现春秋两季的平菇销路不好,而夏冬两季平菇供不应求,于是她就打起了反季节种植的念头。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去年夏天,张爱华在种植平菇的基础上,又开始培育金针菇,并已获得了成功。如今,她的平菇大棚面积已达5亩,每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但小有成就的张爱华又有了更大的目标:她不仅要做罡杨的“平菇大王”,还要成为姜堰市、泰州市的“平菇大王”。 本报记者 钱兰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