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7-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高校与科研院所一直以来是科研的主力,然而近年来形势有所变化。从研发经费、人力到成果的转化,我省企业渐渐地成了第一主角。但是,有着厚重研究基础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作用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尤其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正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的今天,需要更有力的科研技术的支持。因此,我们在这里集中讨论高校与科研院所将如何发挥作用。
本报与广东省科技厅举办的科技强省论坛已经举行了七期。在这三个月期间,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与学者都对科技强省的方方面面参与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看法。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打电话来,告诉我们有关的感受。这说明,论坛以及所涉及的科技强省题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这个论坛至此结束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之后,一个发展科技的热潮正在涌动!
高校与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作用远未发挥
中坚力量还要自强扩张
南方网讯 如果说,企业已经成了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那么承担更高层次科研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则是科技创新的中坚。我省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9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校在广东省科技进步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据省政协等有关方面的调研显示,我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潜力仍待开发据了解,我省高校在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化、为企业培训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华南理工大学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开发,去年全校获得科研经费2.35亿元,超过50%来自科研成果开发应用、推广的横向项目经费。广东工业大学“十五”期间承担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近600项,去年与广东各地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246项,合同金额3174万元。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还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研发投入的人力资源在全国高校中排第5位,经费资源排第7位,项目经费支出排第11位。这与我省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缺乏组织与协调,缺乏科研资源的综合集成,是我省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缺乏协调,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大型重要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难以共享。
我省科研院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紧密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如:省农科院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水稻良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的50%左右,瓜果蔬菜占6 0%以上,蚕桑新品种占70%.省微生物研究所的食用菌研究成果带动了全省食用菌行业的快速发展。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近5年来为全省1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开发、检测检验等服务,去年各项经营收入5亿元。
但我省院所仍然缺少全省经济发展全局和后劲的战略性、关键性、公共性技术研究,存在着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下降等问题。
据统计,广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项活动的人力资源配置份额在全国省市中居第8位,财力资源居第9位。省属科研院所研发经费仅占全省经费的6.5%,远低于全国28.8%的水平。
这些情况表明,加强这类技术的研究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推动产权改革新举措激励院校创新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教育。人才大会”讨论了《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其中对促进院校的科技创新推出许多新的措施:积极推动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整建改制的科研机构可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不超过40%的额度,其收益权折股奖励给在岗的科技人员。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省财政对经重新核定编制的科研机构大幅度增加经费。
加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支持在高校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促进原始性创新。大学科技园可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管理办法。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职务成果进行转化,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目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或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可保留学籍3年。
中山大学:科技平台孵化更多成果
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整合了科技资源,为新中山大学提供更大的创新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今年,该校正在进一步制定一些新措施,促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中山大学教师达2500多人,科技人员中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者占70%以上。
该校利用高校科技协作网及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交易会,发布学校的科技成果;积极与国家、省、市政府和企业联合,通过成果共享或优先使用科技成果,或用股份制的形式,建设各类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例如,依托该校国家级和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与广州市政府合作建成了集前沿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一体的“广州市纳米光电材料与技术基地”。
学校鼓励科研人员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并允许从科技成果转让纯收入中提取奖励给开发人员;在实施技术转让中,科技发明人员持有股份或获得权益分配等,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承担科技项目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学校正在研究制订《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若干意见》。
该校积极推动基础性研究向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延伸,力求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配套。学校还加入广州技术产权交易所,大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
在软件技术方面,“EBASEⅢ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已应用在国防、保险、政府、自来水公司、医疗器械等方面;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与纺织服装业集成系统,已在国内100多家用户使用,创造的经济效益达5亿元以上。
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研究”利用我国南方冬闲稻田生产优质青饲料,已在广东、四川、江西、广西等省区累计推广36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创造利润逾20亿元。
在省的“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之后,学校将更加鼓励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围绕广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的需求,重点在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能源、环境和医药卫生等技术领域投入,做好技术储备。目前,其承担了“数字水印与信息隐藏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海水鱼类虹彩病毒功能基因的鉴定及应用”、“经济作物抗逆分子机理及应用的研究”、“超高亮度冷阴极发光管及其超大屏显示屏的研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I类抗心律失常新药A1998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使学校进一步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省科学院:科技资源助推经济发展
省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署办公,下设广州地理研究所、省昆虫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等。两院现有专业技术干部1844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个。
近年来,两院加快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事业发展,使科技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大大提高,使产出与投入比大幅增加,充分发挥了科技资源“孵化器”的作用。2001年至2003年,两院共得到省政府支持的经费2.2亿元,还争取其它各类科研项目经费6.8亿元;两院企业技工贸总产值累计达1 6.4亿元,人均近100万元;间接社会经济效益达200多亿元(仅2003年为86. 4亿元),人均1000多万元。总产出与省政府投入比达到100:1.两院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充分考虑到区域特色和广东产业发展的特点,以需求导向目标,以目标确定方向,调整了重点发展方向,如热带海洋资源、环境与生物、热带亚热带植物、动物与微生物、华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材料、新药物。
两院去年产出科技成果近90项,申请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项,授权发明专利62项,连续多年超过全省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一半。两院推动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如“广东省分质供水示范工程”、“绿色建筑成套技术”、“食用菌及其产业化”、“沙田柚优质高产技术”、“凡纳对虾全人工繁殖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梅州沙田柚项目已推广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以上;食用菌项目采用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四县14000余农户脱贫致富,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凡纳对虾养殖新技术已推广34380亩,年实现新增产值14亿元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今年以来,两院加强与广东省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与广东省共建的“广州教育基地”目前在学研究生1000余人,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56人,已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科学院特色,以理为主,工、农相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两院还与广东省、广州市正在共建华南植物园、共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国家南方海洋基地等,这些平台的建设,将对广东未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海洋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及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