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3-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中国香菇联合会副会长、国际知名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谈菇价
记者日前在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的农民种香菇的劲头又大了起来。龙泉上小黄南村村民杨方平告诉我们,往年他只种4000来袋,今年至少要种10000袋以上。与他一样想法的菇农还有许多。这是为什么?据初步了解,去冬今春以来,香菇价格持续走高,由去年同期的鲜菇每公斤2元涨到了现时的每公斤8元,而且非常走俏。
记者随后走访了中国香菇联合会副会长、国际知名食用菌专家张寿橙,他认为去冬今春香菇价格走高,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全国香菇产量普遍下降,2005年比上一年下降了24%。按照价值规律,今年菇价上涨已成定局。
丽水是全国香菇主产销地,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价格的变动,必然牵动广大菇农的心。为此,张寿橙对香菇市场及价格变动作了一番具体的分析。
背景:最近5-6年,我国香菇栽培量大,菇价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菇用原材料价格则不断攀升。已到了“菇贱伤农”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人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提高,香菇内销比重逐年加大。从2000年开始,内销量每年达5万吨左右,超过年3万吨的外销量。从整体消费量来说,菇、耳消费均呈二位数增长。
分析:2006年是我国香菇业面临重大调整之年。香菇销售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产销矛盾最大、货源紧缺、价格快速上升的全新局面。从去年11月份开始,冬菇上市即已显示价格上涨。至12月份,闽、浙主产区鲜菇产地收购价猛增30%-50%。我市龙泉鲜菇上市的花菇和光面菇,每公斤已达14-16元,比上年挂牌收购价猛增一倍;3厘米-5厘米木屑干菇,每公斤均在50元以上。而出口报价,普通3.5厘米-5厘米木屑厚菇每公斤从6.5-7美元上升到10-11美元,上升幅度为40%-45%。
张寿橙认为,造成菇价上涨原因主要是:
一是香菇持续多年低价运行,造成产量锐减。近年来香菇用原材料价格却不断攀升,对此许多菇农已处在亏本状态。还有的菇农只得减少栽培量。据闽、浙、豫三大主产区评估,栽培量减少28%-30%。
二是鲜香菇出口量增加。2005年上半年,我国香菇出口13000吨,较上年同期增长75.99%。如今鲜菇远涉重洋,已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内销增长,已占总产65%-70%。内销香菇、木耳增长之快是意料中的事,尤其是“禽流感”出现后,禽蛋消费减少,菇耳销量大增,价格上涨。2005年估计内销折干菇达5.5-6万吨,上升幅度达12%-15%。
四是香菇库存量低,这是我国香菇持续多年处于产大于销局面下的必然结果。
此外,闽、浙等地主产区去年冬菇因气候影响,造成不少地区菌棒霉变,出菇量减少。因此,去年香菇总缺口应在2-3万吨左右,菇价上涨是必然的。
趋势: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消费已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鲜香菇。据上海市场评估,仅去年6至9月份,鲜菇消费达4500吨,日均约40吨,每公斤价格达8-9元,且呈供不应求状态。
不仅如此,在香菇的带动下,各种珍稀菇类同时大量上市,尤以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普遍增长。这说明食用菌栽培品类已进入产业调整阶段。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迫使不少地方调整品类结构,增加市场畅销的珍稀菇类,减少香菇栽培。像缙云的秀珍菇,云和黑木耳,龙泉灵芝、茶树菇,庆元灰树花等,取代了部分香菇。丽水市除云和外,各县(市)香菇生产均减少三成多。
可以预计,今年香菇价格预计至少可上升二成。一些栽培大户扩大去冬今春的香菇类栽培,也是有道理的。最稳妥的办法,还是根据自然条件,选取夏秋季鲜菇生产,较易获利;其次,筛选出比他人更有优势的栽培模式以优取胜。云和县采取专业化分工,半地下式栽培,节约搭棚材料,节约劳力,去年全县栽培量依然达7000万袋,户均栽培量达1.8万袋以上,户均收入2万余元。张寿橙认为,这种模式高效率、节省材料、不耗农田,值得推广。
当然,香菇栽培是有一定的生产周期的,预计今年新菇上市(11月初)前,仍然处于紧张阶段。菇农对手中存货当看准时机而售,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在加大新菇栽培量时,菇农应注意做好烘干储存的准备,以免发生“大丰收”带来“菇贱伤农”的“大灾难”。(丽水日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