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创新促生产 科研增效益 东至菌业实现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06-08-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网讯:据池州日报报道,8月18日上午,安徽东至县官港镇茶叶香菇大市场,一位来自福建三明市的客商忙个不停地摁着计算器,熟练地统计着打包好的干木耳数量,“一个月前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安营扎寨’了,目的就是为了能比去年多收一点。 
            ”他告诉记者说:“跟着市场走没错,我就认定了东至的毛木耳。”眼下正是木耳上市旺季,记者才在大市场转一圈就碰见了好多个操着外省方言的客商。作为皖南菌类产品重要集散地,官港镇俨然成了全国各地从事食用菌生意人的首选地。

      好山好水育好菌。东至县襟江带湖,山青水秀,出产的食用菌肉质细密、口感极佳,在全国食用菌产地中屈指可数。菌业是东至县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优势产业,如何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以日益凸显支柱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东至县以创新促生产、以科研增效益,走出了一条菌业上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齐头并进的新路。

      政策创新掀起山区农民创业热情。东至县袋料栽培食用菌有2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因为政策、市场等原因,总量一直徘徊在1000万袋左右。为保护农民创业热情,东至县结合山区经济调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及配套措施,并制定了《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奖励办法》。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农民种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急剧上升,目前有24个乡镇从事食用菌生产,涉及130个行政村、2900多户农户。

      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食用菌属传统产业,主要以椴木栽培为主,对森林资源伤害较大。东至县科技部门积极攻关,通过驯化、中试培育出了适合本县地域环境的袋料栽培新品种,并成功申报了国家星火《食用菌反季节袋料高产高效》项目,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同时,还与外地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先后引进了多项香菇木耳栽培技术,在示范推广后全县出现了“一枝(毛木耳)独秀誉全国,四季皆有菇耳香”的喜人局面。在此基础上,该县在全省首开先河,制定了《无公害袋栽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袋栽毛木耳病虫害防治规程》两个地方标准,为全县菌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证。

      机制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推进。多年来东至县食用菌生产都是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格局,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该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为此,该县适时推广了适应市场变化的三种新模式。首先在生产上趋向规模化、标准化。通过扶持和引导,去年涌现出栽培菌棒10万袋的企业和大户有13家,比较效益十分明显,今年又有5家企业和农户分别租赁土地30亩上规模化经营。其次在销售上以公司和协会为龙头,解决货难卖、价不高的问题。全县食用菌产业先后成立了4家公司、15个乡镇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12个技术开发中心,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方式,一头联结千家万户的菌农,一头联结瞬息万变的市场。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营销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其中年销10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50多人,销售范围遍布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再次在技术服务上重心下移,全方位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按照产业发展的布局,该县重点抓好8个500万袋以上的主产区,分别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基地和10个科技培训基地,并要求提供菌种的企业和种菌大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县、乡两级协会会员每人必须联系2至3户菌农,同时成立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定期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对乡村技术人员实行培训上岗、定职定责。

    责任编辑:紫晴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