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兴一项产业 富一方百姓
李建国
(江苏省金坛市洮西镇,江苏 金坛 213200)
洮西镇地处金坛市南郊,南濒长荡湖,北临钱资荡,镇广公路穿境而过,在建的常宁高速将在境内设立道口,距离常州机场仅4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便捷的交通优势。全镇耕地3.6万亩,水面2.7万亩,境内稻香菇鲜,鱼肥蟹黄,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蘑菇之乡”。当你踏进洮西境内,展现面前的是一排排被农民称为“绿色银行”的菇棚,将水乡大地装点得格外别致,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蘑菇城”。洮西镇已成为江苏省乡级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之一,现有大棚蘑菇1350万平方尺,菇农268户,平均每户5万余平方尺,其中最大的户32万平方尺,最少的也达8000平方尺。根据市场情况,预计今年蘑菇产值可达3880万元,净收入2430万元,仅此一项,在全镇农民人均中就占1057元。也被评为常州市特色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乡镇,为金坛创建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蘑菇产业再度发展四步曲
洮西镇的蘑菇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兴起了一股种菇热,栽培面积近百万平方尺,1984年起兴办菌种厂、盐水蘑菇加工厂,由外贸部门出口到国外,这里成为全县的重点产区之一,全镇共有500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但好景不长,到1990年初,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出口受阻,加之国内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有限等原因,蘑菇销售不畅,价格严重下滑,菇农种菇积极性受到严重损伤,到1993年,坚持种菇的农户所剩无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洮西蘑菇产业再度兴起,奏响发展四步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天地。
1、政府决策,再兴致富好项目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洮西镇党委、政府思考着如何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他们组织精干力量赴广东、福建进行全方位考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重新发展蘑菇项目。一致认为:一是菌类食品与荤、素食品总称为人类食品三大支柱,蘑菇具有人类所需的8种氨基酸,据英国主要慈善机构??英国癌症研究会对亚洲国家的研究成果分析后证实,蘑菇对防癌、治癌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国内有着较广阔的市场;三是栽培资源??稻、麦等秸秆极其丰富,由于农村燃料结构改变,大量的秸秆焚烧田内,烂在场头,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如果栽培蘑菇,不仅能使农业下脚料秸秆资源得到大量利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蘑菇收获后,成为大量的有机肥再利用,走秸秆??蘑菇??有机农业生态发展之路;四是与其他多种经营生产的比较效益相比,发展蘑菇生产占地面积少,效益高,一万平方尺大棚蘑菇占地一亩,亩均产值3万元左右,净收益亩均1万元以上;五是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基础。1998年,党委、政府把发展蘑菇生产列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头戏进行考核,并要求党员和干部带头种菇。镇多种经营综合服务部的全体工作人员率先自筹资金23万元,新建9个大棚,栽培蘑菇10万平方尺,同时,湖溪村党支部书记仇小马,带头种植4000平方尺,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决策再兴蘑菇产业奠定了信心。
2、典型引路,再圆菇农致富梦
党委、政府认为:种菇虽然确实能尽快使农民致富,但要农民种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经多次发动,可农民是最现实的,以往的教训记忆犹新,有些农民甚至到了″谈菇色变″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运用典型引路,让农民看现实。1997年,他们从福建引进种植大户郑尊富,给以最优惠的政策,落脚湖溪村进行植菇示范。郑尊富投入资金62万元,租地17.5亩,建立了15个大棚,栽培面积18.5万平方尺。当年生产鲜菇150吨,年销售80万元,亩均获利1万元以上。在典型的引导下,从1998年开始,全镇的蘑菇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到2004年已增加到了1200万平方尺,平均年增长82%。总产量达9800吨,年产值4658万元,效益2160万元,人均达940元。
3、协会作用,再创菇业新发展
1999年是洮西镇食用菌发展的转折点。当年的5月和9月相继成立了涑渎食用菌协会和洮西蘑菇协会,两乡合并后,于2002年更名为洮西镇蘑菇协会,主要从事镇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为洮西镇食用菌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协会现有会员280人,其中团体会员6个。协会与市食用菌协会和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一是引进新品种,主要引进了双孢蘑菇AS4607、高温蘑菇夏菇93、夏秀2000、草菇、金针菇,以及珍稀食用菌品种如秀珍菇、杏鲍菇、姬菇、鸡腿菇等,并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和推广应用;二是进行了培养料配方和发酵工艺的改良;三是进行了无公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四是开展了蘑菇周年化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在协会桥梁、纽带和主导作用下,全镇基本实现了“协会+公司+基地+菇农”的食用菌产业化运作模式。由于协会工作出色,被确定为省级50家重点考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常州市、金坛市10家重点示范协会。
4、龙头带动,再解菇农后顾之忧
2002年5月,在协会的帮助下,组建了金坛市银湖食用菌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与菇农订立了购销协议,以保护价收购蘑菇,并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菌种、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公司还与市食用菌协会联合创办了《金坛菇讯》,向菇农提供新品介绍、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同时积极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技术培训、产地认证和产品申报工作。先后制定了《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企业标准、《无公害双孢蘑菇 菌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公害双孢蘑菇 菌种质量标准》,其中《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范》已被常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常州市地方标准。成功申报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50亩,“银湖”牌双孢蘑菇获得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被评为常州市第五届名优农产品。银湖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为菇农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推进大棚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重生产组织管理
一是召开有关食用菌工作会议,与各村委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在镇政府与各村签订的百分制农村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中,发展无公害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占有重要份额。二是委托银湖公司与菇农签订了菌种、物资供应和合格产品收购协议。召集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就菌种供应、物资供给、产品收购和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协调,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使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重生产技术培训
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菇农手中,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产品产量、品质、效益的关系,不能因盲目追求产量、想效益就忽视了品质的重要性,无公害的必要性。每年多次聘请省内外食用菌专家上门来授课,其中有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凌霞芬研究员,南农大和南师大的资深教授,福建福鼎食用菌专家。并聘请市食用菌协会会长、专家袁留照同志为生产技术顾问,前来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本镇技术人员分别深入蘑菇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常年培训达100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000余份。并通过《金坛菇讯》向菇农提供新品介绍、种植技术、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防止违禁物品的使用,而以优品质求高效益。广大菇农都意识到,只有时时绷紧无公害这根弦,处处牢记标准化这个理,才能立足于市场而不衰。
3、重生产示范带动
通过农民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让科技户现身说法,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菇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协会还通过郭永混、陈国平等人示范种植了高温蘑菇,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所示范的30余万平方尺大棚高温蘑菇,平均每亩(每万平方尺)净增效益超过1万元,如果再加上秋(冬)菇的效益,全年就可达到2万元以上。应该说高温蘑菇的推广,对缓解我地双孢蘑菇的供求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地秋菇过分集中上市,价格波动过大的矛盾;另一方面,填补了我地无夏菇的空白,同时还可增加春菇的产量。
三、蘑菇产业化发展思路和措施
洮西镇的蘑菇生产方兴未艾,农民种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栽培蘑菇占全市蘑菇面积的三分之二。镇党委政府考虑到,蘑菇发展如此之快,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很可能要产生大起大落的风险。他们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讨论,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以市场准入为突破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提升产品档次,逐步实施深加工,打出品牌,达到建一个基地、扶一个企业、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全镇蘑菇生产面积确定在1800万平方尺,其中发展高温蘑菇300万平方尺。
1、进一步完善协会职能
洮西蘑菇协会将进一步完善职能。加强“协会、公司、基地、菇农”间的协作,实现协会向菇业合作社的转变,采取社员自愿入股的原则,逐步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运行机制。
2、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
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菇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提高菇农对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菇农食用菌生产的经营管理效益。必须按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并逐步实施新品战略,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
3、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
一要发挥银湖公司的带动作用,引进食用菌深加工项目,竭力打造“银湖”品牌。二要积极参与国家级的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通过项目的引进,资金的注入,做强食用菌产业。
4、进一步创建标准园区
努力建设一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园区的建设共需投入资金342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1773万元,流动资金1655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食用菌菌种生产厂、产品深加工厂(再建一条切片烘干蘑菇生产线,一条真空保鲜蘑菇生产线)、120亩中心示范基地和一个产品集散中心等。项目计划建设期3年。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792万元,年利润1120万元,投入回报期3.26年。项目区辐射面积可达2000亩,年生产量2200万平方尺大棚蘑菇,可为菇农创造效益2862万元,为农民创人均收入1210元以上。其中直接经济效益1760万元;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力2640人,创造社会效益330万元;共需草料5.5万吨(折合7.3万亩农作物秸秆),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增加效益772万元。
洮西镇的蘑菇产业化生产刚刚开始,但已迈出了坚实、可喜的一步。我们充满信心,有新技术的滋养和农民朴实勤劳的双手,加上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一定能培植出一方生气勃勃的朝阳产业。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