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的“魔幻森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高温食用菌新品种猪肚菇依托林下栽培模式,悄然生长。这一成果突破性地解决了上海林下经济高温季“断档”难题,为华东地区“林菌共生”生态农业模式开辟新路径。
珍稀菌种填补高温季市场空白
菌菇喜阴,一般情况下,多数菌菇在自然环境中依赖低温完成出菇。在上海林下种植的食用菌,长期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中低温季生长繁殖,而每年6月到10月的高温期间,林地普遍处于闲置状态。
为填补夏季高温林下无菇的空白,上海市农科院于海龙研究员团队攻坚克难,选育出适合夏季生长的耐高温食用菌品种——猪肚菇。
项目初期,面对林下栽培面临的暴雨、高温挑战,团队通过选择合适的出菇茬口、优化菌包摆放方式、搭建简易拱棚等方法,一次次调整方案,在反复试验中摸索出最适配的种植模式。在无数次试错中,发现能让这耐高温的新品种在森林里稳稳扎根的最佳方案。
十年攻关突破种质瓶颈
针对林下高温品种匮乏的行业痛点,于海龙研究员团队自2014年起启动攻坚,累计收集全国10余省份40余份种质资源,完成猪肚菇全基因组组装与种质鉴定,制定农业行业标准《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猪肚菇》(NY/T 4504-2025),建立起适合于猪肚菇工厂化生产工艺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功选育出适合设施化栽培和林下栽培的猪肚菇新品种“申蕈1号”“申蕈2号”。
团队还研究发现,其子实体菌盖中氨基酸含量为干物质的17%左右,其中亮氨酸、异亮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5%,较一般食用菌更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子实体中蕴含的抗氧化、抗真菌、保肝等活性成分,使其成为夏季食疗保健的替代性食用菌品种。
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劲松研究员表示,开展林下种菇是食用菌生态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林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可明显提高菌菇质量,且菌渣还林还可促进林木的生长,通过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循环,既可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又可实现食用菌提质增效。
科企合作激活林下经济
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科企合作的有力推动。2023年起,上海市农科院、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村民委员会三方紧密合作,在东庄村“蘑幻森林”基地开展林下高温食用菌品种筛选和示范工作。
据介绍,初夏是“蘑幻森林”采摘旺季,以往中高温菇品种少,不够采,引进猪肚菇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进行了菌种选育和林下栽培技术的优化,弥补了林下高温季节品种少产能不足的缺陷。实现了“四季有菇采”,更通过“林菌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城市游客,探索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新路径。根据猪肚菇的特性,基地还在采摘中安排了“菇王采摘”大比拼等活动。
目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猪肚菇品种,已辐射浙江衢州、山东济宁、福建三明、海南海口、广西龙州、陕西略阳等地,并通过中越农业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落地越南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团队还针对猪肚菇创新了“菜菇轮作”模式,既收获经济作物,又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为设施农业转型提供新路径。(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