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食用菌产业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食用菌产业

    向全国食用菌强县迈进

    孙淮明

    (河南省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河南 西峡 474550)

     

        西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系鄂、豫、陕三省交汇的金三角地带,也是豫西南的重要门户。全县辖18个乡镇299个行政村,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全县有林面积39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达749万立方米,居河南省县级之首,是河南省第一林业资源大县,素有“绿色王国”、“中草药王国”之称。境内有世界第九大奇迹“恐龙蛋化石群”、“中原第一峰”崎角尖等景观。G312线、G311线、G209线等三条国道和S311、S335、S249三条省道及宁西铁路和在建的宁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近几年来,我们以创建“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为目标,树立生态经济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食用菌作为强县富民的绿色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使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国香菇主产区。2004年袋料香菇规模达到4000万袋,年产干菇1.2万吨,产值6亿元,白灵菇达到500万袋,年产鲜菇0.25万吨,产值600万元。2005年,我县发展袋料香菇2000万袋,预计产量达0.4万吨,产值1.2亿元;发展以白灵菇、鸡腿菇、黑木耳等产品为主的草腐菌3000万袋,预计产量达1.5万吨,产值2.65亿元。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达13万人,食用菌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对乡镇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达70~90%以上。西峡已成为全国较大的优质香菇和白灵菇生产基地县。国内外食用菌行业领导、专家、学者和客商对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高评价,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十佳商品基地县”;连续两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被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全国特产经济发展中心授予“中国食用菌无公害科技示范县”;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西峡县香菇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户经济跨向规模经济

      我们在食用菌产业开发中,坚持优势最强、规模最大、产品最优、效益最佳的原则,紧紧依靠示范引导,集中布局、优良品种、模式种植、科学管理,推动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一是科学布局,集聚规模。依据资源分布特点,把全县分为三个区域,在区域布局上,主要沿路或围绕市场,相对集中连片,以便于技术指导、管理和产品销售。全县已形成沿312国道、311国道和豫48线三个香菇产业带,沿312国道白灵菇产业带。二是示范带动,扩充规模。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狠抓县、乡、村、组、户五级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作用。特别是对县、乡袋料香菇、白灵菇示范场实行高标准建设,在荫棚搭建、生产管理、效益指标等配套设施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外商要求的“安全性”指标操作,确保栽培成功率、产出花菇率和投入产出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培育“三专”,膨胀规模。我们集中资金、技术、物资等,重点向基础条件好的乡、村、户倾斜,凝聚合力抓大户、抓重点,以点带面,由小群体向大群体扩展,形成区域规模优势,使我县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由农户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跨越。

      二、科技支撑、市场拉动,单一经营迈向产业化经营

      食用菌生产蕴含着较高的科技含量,如不把科技作为立足之本,加大科技投入,就会影响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始终以科技为支撑,适时确定和调整食用菌科研和推广的主攻方向,及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武装食用菌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一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食用菌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挂靠大专院校,先后聘请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经济技术顾问。并投资500万元建立食用菌科研中心,配备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先进科研设备,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实践,创造了适合西峡实际的“春栽、中袋、适度规模”香菇种植模式,该模式已被世界食用菌发展协会认可和推广。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香菇栽培成功率、花菇率分别达到95%和60%以上,投入产出率达1?押5以上。二是建立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使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组织科技人员编写《袋料香菇栽培技术》、《袋料花菇高棚架栽培技术》、《白灵菇栽培技术》等7部技术手册,编印实用技术资料近十万册(份),发放到乡、村和种植户。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食用菌专家为全县各级干部讲授发展动态和生产技术,使全县上下及时跟上食用菌发展形势。坚持以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食用菌菌种厂、镇食用菌办公室为“三支主渠道”,壮大科研、技术服务、技术督导“三支科技推广队伍”,推广技术操作规程明白卡、技术服务明白卡、菇农档案为主要内容的“二卡一档”管理制度,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利用,变科技为生产力。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产品品质。我们把食用菌的标准化、优质化作为提高食用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立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了食用菌标准化推广网络,形成以县、乡、村为核心的三级″标准化工作推进委员会″。特别是今年我县与厦门富士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县建立150万袋标准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从品种的配方、生产管理、菇场选择到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标准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品质。四是紧贴买方市场的形势,完善市场营销战略。坚持研究市场、建设市场、开拓市场、多元加工、名牌开发等多管齐下,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回报率。县内市场方面,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双龙香菇专业市场,扩充了市场的规模,完善管理优惠政策,优化服务环境,提高了市场的集散功能,双龙香菇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成为北方香菇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食用菌行业“全国先进市场”。同时建成了丁河、重阳、米坪等卫星市场。在外地市场开拓上,组织引导工商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跑市场、闯市场、搞购销,不断壮大了县内购销和县外直销队伍。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引导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围绕食用菌上项目、搞加工,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基地,推进香菇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从而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重点培育了九顺达、天地人等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面积广的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出了香菇多糖饮品,香菇丁、香菇酱等产品20多种,全县已建成保鲜库40座,加工企业66家,年保鲜、加工能力达1000吨以上。

      三、科学指导,调整结构,资源开发跃向生态经济型

      我县食用菌产业主要是香菇产业,香菇产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没有资源的支撑就没有香菇产业的发展,失去资源优势就失去了经济优势。为此,我们确立了“资源即资本”的观念,把丰富的林木资源作为优质资本来经营,按照“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培育、保护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总量控制、效益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袋料香菇发展规模,加强林木计划管理,积极发展替代产业,逐年减少袋料香菇发展计划,一是将袋料香菇发展规模控制在2000万袋左右,这一发展规模既符合上级林业管理政策,也有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再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大力发展白灵菇、杏鲍菇等草腐菌类,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以袋料香菇为主的耗林菌类产业向以白灵菇为主的草腐菌类产业转变,将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三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严格森林资源管理,明确采伐区域,定点计划采伐;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资源普查、用材申请、采伐过程的全程监控制度,做到科学采伐。四是大力推广应用节木技术,停止流通材,减少工业材,压缩生活材,推广以煤代柴、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利用枝梢材发展食用菌。五是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100万元,作为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用于引进推广新品种,开拓销售市场。发挥我县食用菌产业成熟的技术、管理和劳动力优势,鼓励农民外出从事食用菌种植和技术服务,支持农民技术员从事技术输出,同时把西峡的菌类生产辅料、菌种等销售出去,实现西峡由食用菌生产基地向配套服务产品生产基地转化。通过上述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

      四、科学设想,群策群力,把我县建设成全国食用菌强县

      西峡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完善的体系、规范的市场,具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对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群策群力,把我县建成全国食用菌强县。

      总体设想:围绕建设全国食用菌强县为目标,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品牌、技术、市场三大优势,示范带动、行政推动、科学指导,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并重的原则,由单一种植向产业化种植转变, 通过2~3的努力,使全县食用菌规模保持在8000万袋左右,其中非木屑菌类6000万袋,木屑菌类不突破2000万袋。在稳定菌业规模的基础上,强力发展食用菌深加工,增加品种,提高档次,提升科技含量,实现加工增值,到2008年菌业总产值力争实现20亿元。把西峡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食用菌强县,使西峡成为中西部地区生态、高效、创汇农业发展的“特色园区”。一是在巩固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普及有机食用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西峡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品质,满足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到2006年,全县袋料香菇栽培出菇率、花菇率、产出率分别达到99%、80%和1?押6以上,白灵菇的出菇率、产出率分别达到97%和1?押7以上。不断改进栽培方法,使黑木耳、杏鲍菇及其它稀有菌类的栽培逐步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经过2~3年,使有菌类的内在品质达到国际出口同类产品标准。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温品种、中温品种、低温品种,实现四季有菌,进一步优化菌业结构。三是加快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向着保健食品、饮品、大众食品,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渗透。开发食用菌罐头、香菇保健酒,开发淹制、盐渍食用菌和食用菌粉剂用作食品的添加剂或方便面调味料。利用宛药集团优势,开发食用菌保健营养口服液或抗癌保健饮品。利用西峡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加工食用菌菌片、菌丝,开发精品旅游小包装和食用菌软包装市场。研究食用菌食谱、菜谱,举办特色宴会、特色饭店、特色餐厅,引导食用菌消费。利用我县北山地区盛夏如春的气候优势和自然洞穴,发展食用菌反季节栽培,逐步发展工厂化生产基地,努力达到逐年均衡供应市场,实现反季节增值。积极申报自营出口权,逐步减少或取缔转口经营。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形成产、供、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菌业集团,建立一条内联农民、外接市场的稳定、快捷的营销渠道,为全县食用菌行业提供高效、周密、优质的服务。

      食用菌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我县食用菌产业只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同时也离不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客商的大力支持。西峡要建设成为全国食用菌强县,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更需要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支持。西峡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 优惠的投资政策 完善的专业市场,充裕的原料供应? 便利的交通条件? 朴实好客的西峡人民热烈欢迎国内外客商到西峡投资从事食用菌开发加工和销售。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熏一定会创造出食用菌产业的新辉煌 西峡食用菌产业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辑:黑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