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2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在上虞市长塘镇桃花源景区的一个岔路口,一个个形似草垛的大棚非常惹人注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蘑菇房的主人竟是一位盲人。
40多岁的何幼定过去一直以算命为生。近年来,他听到上虞市北菜南移的消息,又加上村里土地充裕、劳动力多,就萌生了包田种地的想法。“以前从未种过蘑菇,但这一带还没人种,如果成功了,效益肯定不错。”这是何幼定选择种蘑菇的初衷。
打定主意后,何幼定与妻子在2006年底忙开了,搭棚、收稻草、集瓶子,第二年7月还专程从杭州引进300瓶蘑菇母种。可栽种并非一帆风顺,搭棚所需的25万公斤毛竹、25万公斤稻草,接种用的1万只盐水瓶,除了毛竹可当地取材外,其它的都得从各地收集过来的。
“材料的采办费尽周折,拿稻草来说,现在使用机械收割后,稻草很少了,而且种蘑菇的稻草有讲究,必须是新鲜干燥的晚稻草。从各家各户零碎收购,成本也就比较高了。盐水瓶的收购也如此,光每只瓶的消毒都要20小时左右,不分昼夜消毒,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就在一切辛勤准备完毕后,接种却因菌丝出绿花而宣告培养失败。
第一次接种失败,直接损失了13万元。何幼定夫妇来到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专家十分惊讶他们创业的魄力和决心。专家分析,接种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盐水瓶中残余的化学物质干扰所致。第二次接种,何幼定特意邀请省农科院的两位蘑菇师傅作现场指导,并购置了蘑菇接种瓶。
去年9月初接种后,夫妻俩每天像盼着孩子出生一样期待着,天天钻在菇房中察看温度。一天晚上,空调因电压低而无法启动,温度升至36℃,夫妻俩半夜起来,赶往冰厂买冰,最终让温度降至蘑菇生长的适宜温度。
当第一颗白蘑菇钻出蘑菇床的那一天,何幼定高兴之余多喝了一瓶老酒。种植蘑菇获成功,让何幼定一下子有了底气。今年2月,他了解到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不少农田可能会抛荒,实在可惜。于是他向本村包了87亩田,准备再搭一个蘑菇大棚。除了种蘑菇,他还筹划着种西瓜、搞大棚蔬菜,并与海通公司签订包销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技术辅导,大干一番。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