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打造农业产业园小蘑菇新农村示范点助农步入城镇

    发布时间:2008-05-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核心提示

      ·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抓手;

      ·以“市场之手”推动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整理模式;

      ·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而这个新型社区,从规模和档次上都已经具备“小城镇”的功能;

      ·农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持续稳定的增收,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网讯:城市建设用地不足怎么办?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农业产业化步伐怎样加快?这一直是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土地整理拆院并院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不仅为城市新争取到建设用地,所得的土地拍卖的资金还用于集中居住区的配套和建设,让农民拥有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环境。城市建设土地指标增加了、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腾笼换鸟,为政府、农户、产业换来“三赢”——2007年7月,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首期在崇州市桤泉镇、郫县唐昌镇、新津县新平镇等三镇试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目前集中居住区的首期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阶段,一个个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城镇”即将出现在当地人的面前。

      条件好多了 生活环境与城市接轨

      灰瓦白墙、坡屋顶,眼看自家房屋川西民居的风貌逐步呈现,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一社村民江建芝每天都忍不住要到工地上转转。“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就要住洋房了,心里高兴啊。”在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新型社区建设工地上,江建芝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她的新居,“楼下有车库,楼上有书房,我们的生活是全面与城市接轨呀。”

      作为全市率先开建的三个农村新型社区之一的战旗村新型社区,规划规模3000人,其中一期占地215亩,规划入住人口1670人。社区建设分自建、统建和公建三部分。去年8月21日,在全村95%以上农户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战旗村新型社区正式奠基动工了,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如今这个农村新型社区已经雏形初具,让江建芝们激动不已。“我们的家就属于自建房,一楼一底,面积有170平方米。”对于让人感到新鲜的书房,江建芝认为虽然自己还是居住在农村,但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彻底改变,“我们不能再天天打麻将,也得加强学习呀!”而车库的设置虽然有些超前,但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开上自己的汽车。

      这批新型社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由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农民只需花少量的钱就可以住进新型社区,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以后就在流转后的土地上打工,除稳定地收取土地租金外,每个月还有几百至1000元不等的打工收入,同时,大业主的带动,也进一步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使现代农业步入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大伙将于今年10月开始搬进新居,届时村民将使用到自来水、天然气这些清洁能源,享受到幼儿园、市场等完善的公共服务,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战旗村村支部书记李世立告诉记者,邻近新型社区的一座豆瓣厂将进行整体搬迁,拆迁出来的土地将新建一个占地10亩的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战旗村新型社区,与该村的文化大院仅一路之隔。这个占地20亩的文化大院,是由市、县、镇、村共同投资80万元、为村民量身打造的文化活动阵地,也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活动最丰富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同样的梦想,在崇州桤泉镇和新津新平镇农民中传递着,他们都清楚地知道,正是他们将宅基地交给政府“拆院并院”后,才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据新平镇党委副书记杨黎介绍,此次土地整理一共新增了耕地600多亩,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为县城争取到了600多亩建设用地,正是由于这些土地的挂牌拍卖,才为新型社区的打造筹到了资金。据介绍,整个项目完全交给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进行阳光运作,目前已拿出4000万元用于项目区的拆迁,并按照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标准,在交通便利,适合生产生活的主要交通干道——新邛路旁重新修建集中居住区,大约需要资金近2亿元,今后,新建的集中居住区不仅基础设施和配套一应俱全,绿化、社区配套等都将完全依照城市标准,项目区内农户人均可享受35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听说每平方米的成本就要1000多元,我们只需要300元就可以买到,真是太划算了!”大家都说。

      从新津县沿着新邛路前行两三公里,记者来到了正在建设的小区,整个工地占地约180亩,全是一幢幢标准的6层楼房,楼与楼之间排列整齐,间距宽敞——这都是为以后的绿化和小区配套预留的。记者看到,工人们在脚手架上忙得热火朝天,下面还有不少村民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些都是即将搬进来的农户,他们每天都来当‘监工’,我们也不敢怠慢!”据社区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该项目经国土资源部立项、成为成都市第二批“拆院并院”项目以来,有关新居的一切就成了项目区内居民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目前项目正在加班加点地建设,预计今年8月底就将竣工并交付使用。“今后小区不仅有水电气、绿化、道路、路灯等,还将开通到城市的公交车,那时大家将真正从农民变成市民,享受与城里人同样的生活!”

      就业有保障 “三金”解除后顾之忧

      “现在我们都有租金、工资和分红三部分收入。”在桤泉镇,众多业主的入住,已经使劳动力成为一种紧俏的资源,不仅是青壮年劳动力吃香,以前闲置在家的35—60岁左右的妇女短工如今也成为企业的紧俏资源。据不久前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桤泉镇9043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有7200人实现了就业,该镇四村一社区平均就业率达到了80%,农民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充分的就业无疑为农民增收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居住条件即将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战旗村村民兴奋不已,而生产方式的改变,则已扩展到战旗村周边的村。在榕珍菌业生产线上,记者就见到了金星村一社28岁的赖志琼,她正麻利地装着菌袋,“我们这里实行计件工资,一个月下来可以收入800元左右。”而随着周边企业越来越多,赖志琼的老公也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实现了就近务工。

      采取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企业注入资金的方式,战旗村组建了农民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一方面整合集中全村土地,一方面吸纳周边村农户入股,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迄今已集中农户土地2000亩,入股农户504户。战旗农业股份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保底,收入二次分成”的分配方式,有效弥补了双层经营中“统”的缺失,农民增收链条得以延伸。农户可从合作社获得稳定的“三金”收入,即: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保底收入不低于800元;坚持“多积累,少分红”的原则,对高出保底租金部分的50%新增收益用于扩大合作社生产经营;农户进入园区成为农业工人,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的收入由以前的种田收入为主逐步向务工收入或从事其他经营项目收入为主转变,实现了农民收入构成多元化。

      在新津县,集中居住区已纳入了县城发展的规划范围,作为城市的商贸区来发展打造,同时由于紧邻新津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因此就业前景非常充分,同时,新平镇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引导村民自主创业。目前,在基地内从事生产经营的11个业主,除一家公司外,其余都是以种植能手为主联合数量不等的农民进行经营的。“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后这里的就业率至少可以达到85%以上,而其余的,还可以通过创业、当上产业工人等方式获得新的经济来源。”新津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就业的充分将为项目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壮大将进一步让农民们不再有后顾之忧。在“龙泰模式”中,村社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除获得每亩土地900元的收入外,还可享受相应的入股分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未入股的村社区,也可以通过参与基地产业化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今年,该镇通过鼓励村社入股,引导村社参与基地发展,全镇消除了“空壳村”,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最少的有1万元,最多的可达5万元。“今后这里的农民将获得‘三金’收入:一是租金,农户将土地流转到龙泰公司后,每年每亩将可得到不低于900元的保底收入;二是股金,农户将可以根据公司收益状况,享受分红收入;三是薪金,土地规模流转后,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在基地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也可就近到本镇企业和县工业园区企业务工取得务工收入,他们的日子将比很多城里人还过得好。”该县有关负责人激动地告诉记者。

       市场为前提 以农业产业化为重

      2007年7月2日,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召开项目投资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崇州、新津、郫县、龙泉驿等9个区(市)县报送的14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正式通过评审,成为公司首批启动的项目。崇州桤泉镇、郫县战旗村和新津新平镇的三个试点项目率先启动。

      与以往建设的新型社区不同之处在于,此次试点新型社区涉及的规模更大——一些社区集中居住的住户达到几千户,已经具备了普通的场镇形态,这就对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另外一方面,要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何在?于是,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抓手,便提到了首要的前提条件上。

      以崇州市桤泉镇为例,这个距崇州市城区12公里的农业大镇,如今辖成都美宁、四川川崎、四川振地、四川万安、成都互利达、蜀渝皮鞋、成都大明酒业、崇州鑫泉奶牛养殖、页岩砖厂等9个工业企业,该镇拥有农产品加工食用菌、水果、蔬菜、肉类等加工企业7家,其中鹰马龙公司等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农业产业化背景。

      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点区域农业产业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前提条件,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数量、规模、程度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程度,强大的产业支撑为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镇在自身具备一定的市场的情况下,培育自己的市场,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土地产生规模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同时因为引进的企业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随着市场扩大,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并结合拆院并院,农民集中居住,进行土地整理。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土地分散经营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过程,是农民将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一个过程。

      战旗村拥有集体企业7家、民营企业5家,现有集体资产1280万元。为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近年来该村对村集体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并采取租赁的方式盘活集体资产,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租赁给经营者,走“村企合一”的道路,确保集体资产安全有效运行。

      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方面壮大了战旗村集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建和待建的产业园区项目还吸纳900余人就业。该村不仅实现了农民充分就业,还可以吸纳附近村民就业,有效地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

      据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介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司严格地按照“坚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拆院并院”和土地整理统筹实施的“区域综合整理”的一个模式;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这样一个市场化流转配置机制,从而最终实现土地高质量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高质量地向社区居住集中、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三大目标的“1113”模式来整体推进。

      以市场为抓手,通过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市场流转配置机制,将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以“市场之手”实现公司不亏钱;农民出少量的钱,就可以改善住房条件;政府基本不出钱,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三方共赢的局面。“这是以前单靠财政投入根本无法达到的投入力度,新型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已经和城里的社区没了区别。”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项目作后盾 做强社区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民的集中居住,土地的规模流转又为农业产业化铺平了道路。在桤泉镇,其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分为加工园区和原料生产园区两大板块,加工园区规划占地1000亩,现已入驻成都鹰马龙罐头食品厂、成都互利达生建农业有限公司、四川川崎食品厂、成都飞扬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生产园区规划面积16000亩,现已有鹰马龙公司原材料基地3000亩,互利达公司基地2000亩,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1000亩、互惠超市基地1000亩、国储公司、兴农公司基地800亩,其他如川崎公司基地、青波公司基地、万安公司基地、刘芳基地、天缘红提公司基地约1500亩,整个园区规模流转土地约一万亩,已入驻18家农业加工和生产企业。现已建各类大棚700亩,整个园区建设成为产、供、销加工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园区。这段时间,前来桤泉镇洽谈投资办厂的企业仍然络绎不绝,其他区、市、县的参观考察团也接踵而来。

      借鉴工业地产的理念,将之引入农业产业化中,农民、村集体、公司共同组建食用菌工业园开发公司,以公司为载体,进行食用菌加工厂房建设,引导食用菌加工企业入园租用厂房,公司租金收益按股分红,增值资产按股享有——这是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在唐昌镇创立的全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1000亩,搭建起一个农民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创业、食用菌种植加工全过程实现循环经济、深加工企业集约用地的新平台。

      迄今,一期占地300亩的标准化厂房和大部分日本进口设备已经到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吸纳农业产业工人800余人,务工收入600万元,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5月“全国第七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将在郫县召开,而榕珍菌业公司将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以及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导的“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重要示范点之一,供全国同行参观考察。

      榕珍菌业仅仅是唐昌镇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该镇致力打造的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万亩,以战旗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金星、火花、横山三个村。重点建设一区两园四大基地,即精品农业展示区、柏条河生态农业观光园、柏木河生态农业观光园、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川菜产业化原料生菜基地、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如今已有包括榕珍菌业在内的5家企业(业主)入驻。

      与此同时,园区依托川菜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为“京韩四季”、“丹丹调味品”、“金大洲”等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生产,已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绿色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农副产品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新建的集中居住区旁边,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排列得整整齐齐,鲜嫩的丝瓜、小黄瓜等已经爬满了藤蔓,“这些都是咱们自己的公司引进业主打造的,我们都有股份呢!”村民们都骄傲地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支撑是关键,我们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在壮大产业的同时壮大村民自己的集体经济。”新津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在新平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上成立了由村集体组织、农民个人组成的成都市龙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自己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招引业主参与生产、为业主提供服务等方式,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据介绍,新成立的龙泰公司完全按照股份化模式组建,太平社区和狮子村作为公司股东,以社区拆院并院新增600亩土地,每亩500元作价入股;农户个人则以个人资金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龙泰公司,以每亩相同价格作价入股。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对外招租,土地产生的差价;二是引进业主,收取的劳务和其他服务费用;三是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产生的收入。公司每年收益分配方面,30%用于股东分红,30%用于提作公司风险保障基金,40%用于扩大再生产。

      “看,这边是食用菌种植基地,那边是农业精品示范基地,我们的产品瞄准的是城市高品质的农产品,规模经营的效益比以前至少增加50%!”看到记者来采访,正在大棚内精心管理的村民们连忙介绍,言语中很是骄傲。

      据悉,按照园区化的管理模式,龙泰公司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自身投入等方式,统一对基地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着力提升基地形象、完善基地配套,统一对外招引业主。公司在自身从事基地农业产业化项目经营同时,自己也作为招商主体,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对外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业主参与基地建设,从事现代农业开发。据悉,为了鼓励企业和业主进入,公司对招入的业主,免收第一年的土地租金。同时,作为基地的经营管理者,公司还将统一提供配套服务,为基地区内业主提供劳动力中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信息等服务,营造安全、方便、快捷的发展环境。

      在这样的模式下,短短半年,社区已集中流转土地近2500亩,初步形成了800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国家级无公害油菜示范基地、100亩大棚蔬菜基地、100亩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