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2009菌时菌事之12月份菌事安排

    发布时间:2009-12-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进入12月份,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年最寒冷的开始,东三省及内蒙等地的平均气温一般可在-22℃左右,最低可超过-30℃;鲁、冀南、晋南、陕西中部以及苏北、皖北等地约在-6~2℃之间,最低可达到-10℃以下;湘、鄂以及江浙等地约为4-12℃,两广以及闽南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在12~16℃。就是说,大部分地区均在零度以下,对于食用菌生长是个不小的考验,即使对发菌期的生产来说,也存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此其一;其二,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部分从业者的思维观念等问题的制约,低温季节往往是“做副业”的主要时段,食用菌亦在其中,因此,该季节就成为习惯上的食用菌出菇集中时段,大量出菇、集中上市,几近成为我国食用菌生产的特有模式,尽管近年来不断有反季节生产、工厂化生产以及提前或延时栽培等生产模式开发应用,但总体生产仍以季节性生产为主,以平菇为例,每年的产量占食用菌总产的40%以上,其中的80%以上这是该时段的产出,足以说明问题了。

      12月份也是食用菌生产最繁忙的时段,包括大多数的栽培品种正在出菇,部分春季出菇的正在发菌,还有部分菌种正在制作或发菌中。但是,看似工作很多,但具体到某一个生产者,则不会这么复杂,而是单项的居多。

      1、平菇:大多处于出菇阶段,部分秋季栽培的业已进入尾声,管理重点是保温,关键要解决菇棚升温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如采用广温型如8359、农科12等菌株的,则应保持棚温下限在5℃以上,最佳15℃左右;使用低温型菌株如2006、特抗1号以及鲁抗28等,尽管0℃条件下子实体不会冻死,但毕竟长速太慢,耽误大好的市场黄金期,故不适合商品生产,可设法保持在10℃左右。通风问题,往往是该时段最大的难题,与保温保湿是严重的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协调,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安装大棚水温空调,则可无此忧虑,因为该设备无论升温还是降温,均是以吹风形式实现的,故可有效解决通风问题。

      2、金针菇:大多处于出菇或即将出菇阶段,由于品种特性的关系,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将温度保持在4℃以上、不超过15℃,在保持湿度的前提下,即可获得好的收成。

      3、香菇:花菇培育,应坚持干燥、强光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湿度不得超过70%,尤其要注意一旦幼菇开花后,湿度绝对不要反弹,否则将会形成茶花菇,降低商品价值;如果有雨雪雾等高湿度天气,可采取棚内烧煤炉祛湿的办法,但要注意将烟气顺出棚外,否则,将会导致产品中的二氧化硫超标,成为有毒食品。培育厚菇时,应注意通风和湿度保持,根据市场等条件,可降低温度,使之长成厚度较大的鲜菇,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商品价值。在冬季,不提倡培育水菇。

      4双孢菇:10℃以下难以出菇,管理重点是升温保温,一旦低于8℃,则无出菇的可能了;由于子实体数量少,对氧气的需要量不大,故可较平菇类减少通风量。

      5、茶树菇:该品种不太适应低温季节出菇,但由于对鲜菇的季节性需要,冬季市场更为火爆,故可加大投资力度,配置相应的升温设备,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使之产出优质鲜菇供应市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益。

      6、鸡腿菇:一般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下,进入12月份则难以出菇,但是,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天然设施如山洞、人防工事等可资利用,山东等地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工菇洞,出菇效果极好,另外,配备水温空调的菇棚,其温度可以自由调节,出菇效果令人满意。一般调控至10℃以上即可出菇,15℃条件出菇较为理想,由于产品属于反季节应市,故可获得较好的市场效果。

      7、柳松菇:自然条件下,一般菇棚最低温度可下降到0℃及其以下,该品种不会出菇,但凡是要求该季节出菇的,必定有相应的升温保温措施,一般达到15℃以上时,即可有较好的出菇效果。此外,管理重点是通风和保湿。

      8、其它尚有小平菇、猴头菇等品种,均应将保温作为管理的第一重点,其次是通风,并应根据品种和出菇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不可一刀切、机械主义。

      9、尚有部分赶元旦至春节市场的品种正在发菌尾期或菌丝后熟阶段,如平菇、金针菇、猴头菇、茶树菇等,管理重点是保温,配合适当的通风措施,即可顺利完成发菌。

      10、春季出菇的香菇、鸡腿菇、柳松菇等,处于发菌的初始阶段,保温即可,不必有过多的管理,但要注意不要码高后覆盖保温材料,长期不予检查管理,否则,一旦发生烧菌,则后悔晚矣。

      食用菌施药的一二三四

      该论题的背景,缘于时下的食用菌生产用药存在乱用药、滥用药、多用药以及不分时段、不分病症甚至是头痛医脚式的用药等诸多问题,使得本来应该“绿色”的食品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质变,如近两年发生的北京、大连、徐州、深圳等地质检部门强令部分“蘑菇产品下架”事件,再如出口食用菌中被屡屡检出含硫、含甲醛等有毒物质,或被退货,或被销毁,甚者被对方索赔,导致我方损失惨重,其原因多是因为食用菌产品中含有超标药残;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作为生产(经营)者,则应认真清理自己的思路,切实把“标准”落到实处,再也不要“喊着新口号,走着老路子”了。诚然,上述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调和努力来加以解决,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验和指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落实,科技部门的技术培训和服务等,但是,作为具体生产者的菇农(加工)朋友,则应有“从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试图从生产经营的具体操作入手,与广大菇农和经营者讨论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欢迎来人来电提出讨论,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

      一、即一个原则:预防为主,防治并重。

      之所以一再强调生产中的预防,就是因为预防的效果远远优于只治不防;食用菌生产中,投入一个单位的资金和精力用于病害的预防,其效果要比投入三个单位资金的杀灭效果还要好,所谓“防患于未然”的好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实际生产中,一般可采取“药物高温闷棚”,即去掉棚外草苫等覆盖物后,对棚内分别喷洒百病傻、赛百09等杀菌药物,然后密闭通风口等,使之接受日晒,在高温作用下,药物分子高速活动,以杀灭病菌,并在高温条件下很快得以释放和分解,最大程度的降解,避免残留;一般新建菇棚,用药一次即可达到目的,老棚或病菌基数较高的地区,可以隔日再次用药或更多,密闭两天后,即可启用。

      二、 即两个概念:即对症下药的概念,高效无残或低残的概念。

      对症下药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物要对症,针对生产中发生的病害种类,给予对症杀灭,二是药物用量要适当,不可过量用药;而高效无残或低残的概念,则是选择药物的原则。现实中,不少的菇农不管什么病害,也不论是否对症,只要听说是杀菌的,拿来就用,往往因药不对症,而延误了最佳杀灭时机,使得“小病变大病,大病成绝症”,并且浪费了一定的资金,而且很可能造成大幅减产甚至是绝产。实际生产中,对于真菌性污染,可在发菌阶段通过三维精素调配基料营养、赛百09药物拌料等予以防范,万一发生污染,即时使用百病傻等药物予以迅速杀灭;对于覆土栽培的,需要使用百病傻对覆土材料进行处理;出菇阶段发生病害,应根据病害种类予以杀灭,如为细菌性病害,可喷施黄菇一喷灵、蘑菇杀病灵等药物,一般1~2遍药物即可有效遏制病害,发现较晚、病情较重时,3遍药物也可使病情得到缓解;属于真菌性病害时,可采用百病傻等药物进行处理,效果较为理想。

      三、 即三个区别:即菇棚内外的区别、基料内外的区别、防和治的区别。

      不同的生产阶段,用药各有不同,应予区分开来。菇棚内的用药,除调配基料营养、赛百09药物拌料外,尚应在发菌及出菇期间每隔5天左右喷洒一次低浓度的百病傻、赛百09等药物予以预防,用药重点是地面、墙体以及通风口等,不得对子实体直接用药;棚外则可使用一些多菌灵类药物进行环境杀菌。拌料不要使用多菌灵、硫菌灵类药物,以防残留;堆料或拌料场所同棚外环境,可使用多菌灵类。预防用药一般采取低浓度、经常性的策略,而发生病害后,则应采取高浓度、一次性杀灭的办法,以防止死灰复燃,药物选择如百病傻、消霉王等。

      四、 即加工环节的四个保证:

      1 保证加工环境达标:国家对无公害或绿色食用菌的生产环境有具体的要求标准,目前已知的有生产技术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32个(不包括菌种等标准),内容涉及到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在安排具体生产时,应予严格执行。

      2 保证不使用含硫制剂:这是一个很典型而且迟迟未能解决的问题,前面提到的诸多食用菌产品被强制下架、退货乃至索赔等问题,很多就是因“硫”而发,主要是在加工护色、漂白等工序上,使用了焦亚硫酸钠等制剂,或者使用硫磺熏蒸以令产品变白等,使得产品含硫超标,现应予彻底改正,采用食盐进行漂洗、护色即可,尽管色泽上稍微欠白,但却保证了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 保证不使用非标添加剂:该类添加剂包括漂白、防腐等制剂,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山梨酸、柠檬酸等,应选择使用标准产品,并在标准规定范围内使用,绝对不允许过量使用。

      4 保证不使用非标材料、工具、容器等:资料显示,原料、辅料中会含有一些影响产品内在质量的成分,即使后期采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容器也因含有一些如重金属等成分而使得产品不合格,因此,强调一个“全程控制”是很有必要的。(曹德宾 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

     

    编辑:XS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