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2-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临西是农业大县,每年玉米种植面积超万亩。玉米收获后,各家各户门前堆满玉米芯。富有经济头脑的临西农民“废里淘金”,他们利用资源优质,种起营养丰富的黑平菇,农民们靠“黑色经济”走向了致富路。
种植黑菇“留一手”
玉米收获后,许多农民就利用玉米芯种植黑平菇。由于玉米收获期几乎在一个时间,各家种出的黑平菇都在同一时间收获,同一时间上市,导致价格下降。俗话说,物以少、以早为贵。临西县万合食用菌合作社社员杨世忠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决定先下手为强。等玉米收获后,他将玉米芯装起来,放在屋里保存好,以备明年使用。第二年,当别人玉米还没收获,他就开始利用陈玉米芯种黑平菇。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农民纷纷错峰种植,赚了一笔。
大棚种上“技术菇”
刚开始种植黑平菇时,有的农民在屋里种。但由于温度和湿度不好掌握,种出的黑平菇不是产量低,就是质量差。后来,技术部门大力推广大棚种菇技术,很多农民在自家院里建起3分地的塑料大棚。去年,许多农民一下子种植了3000多公斤玉米芯的黑平菇。由于精心管理,长出的黑平菇一上市,1公斤就卖到3—4元,高出市价一倍多。杨世忠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冬闲季节出售四茬黑平菇,收入在8000多元,扣除建棚、买料成本5000元,纯赚3000元,抵得上5亩地的收入。
销售玩出“新花样”
为突破农民技术力量薄弱、效益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瓶颈问题,许多菇农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还想出了许多“绝招”:有的用车将菜菇连菌袋一起拉到集市上,随时出售随时割,这样菜菇就“常卖常新鲜”;有的和大企业、县城超市等收购商联系好,将收获的菜菇装在保鲜袋里,迅速送到。有了这些“绝招”,菇农省心多了。
目前,仅万合食用菌合作社的150余户社员的卖菇收入就突破了200多万元。该县组建的涉及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达24个,带动入社农民近2万人,每年为社员创收3000多万元。(中国经济网)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