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嵩明县,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菇房宛如一座“黄金秘境”,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包上缀满了金灿灿的金耳。昔日珍稀的野生金耳,如今在科技助力下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栽培,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蓬勃发展的产业优势。
早在1983年,云南就开始对金耳等食用菌进行野生资源考察和引种驯化的尝试,并初步实现段木和代料栽培生产。但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依旧制约着金耳产业发展。
为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长、菌视界公司董事长李荣春教授牵头组建团队,陆续开展金耳野生资源考察、引种驯化及栽培工作。2016年,菌视界公司成立;2017年,菌视界公司启动金耳工厂化栽培系统研发项目,依托云南横断山区特有的金耳种质资源,自主研发创新了种质资源保存和基因分析评价技术、菌种生产和鉴定技术,将金耳的“种质芯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耳工厂化栽培成功,填补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业缺乏自有品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白。
2019年,菌视界公司成功将金耳工厂化栽培技术向产业化转化,在世界首创金耳工厂化智慧栽培技术。菌视界公司成为世界唯一一家实现金耳工厂化栽培生产的厂家,打破了野生金耳“驯化魔咒”,云南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金耳种质资源库。
“从金耳菌种的选育,到整个菇房的搭建,以及空间环境的设计,都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李荣春介绍,截至目前,菌视界公司已完成金耳、白参、绣球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包含15项专利的金耳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完成了智慧菇房设计方案、硬件选型及运行程序设计,实现栽培过程的数据化和网络化管理。
菌视界公司还建立了云南(昆明)张劲松药用真菌专家工作站,成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华大基因、中国药科大学等携手,开发出金耳羹、金耳粉、冻干、固体饮料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多个城市,并远销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
如今,菌视界公司每日鲜金耳产量已达10吨。随着公司金耳三期栽培工厂投产,日产量将提升至20吨。(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