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覆土再浇淘米水平菇产量翻一番

    发布时间:2010-03-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住长丰县水湖镇的李庆利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事蘑菇种植20年来,不断改进种植技术,蘑菇产量节节攀升,每百斤培养基最高产出400斤平茹,在十里八村的农户中引起了啧啧赞叹,被称为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1987年中学一毕业,李庆利就开始学种平茹。起初他对平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仅仅靠自已买的种植资料和外购的菌种就上路了。起初他把稻草在锅里蒸煮后,冷却晾干后点上菌种,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经过不断摸索,李庆利渐渐趟出了自已独特的平茹种植技术。1997年,他把稻草、棉籽壳和作物秸秆混合后制作出的培养基铺在田里,然后点上菌种,15天后再覆盖上1公分厚的土,半个月就产出了平茹。此次有别于常规的种植技术革新,取得了初步成功,每百家斤培养不仅产出了170斤—200斤左右的平茹,并且产出的茹肉厚,有野生菇的口感。如果采用通常的菇棒套袋技术,每百斤培养最多只产出150斤平茹。

      但是,李庆利在试咱过程中发现,采用此种方法种植的平茹,在生长过程中易感染霉菌,每百斤培养基就减产20%以上。

      2006年以来,李庆利对平茹种植技术又继续进行了改良,摸索出了覆土再浇淘米水的新技术。他把锯末、花生壳、少量的糠、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在一起,再加上2.5%—3%的石灰水搅拌后装袋制成培养基,然后用蒸汽灭菌10小时左右,冷却后在培养基的两头点上菌种,放置在大棚内进行培养,1个月左右以后就可以产出第一茬茹。他接着在蘑菇大棚内挖出一条1米宽和10公分—15公分深的沟,把茹棒去袋后放置在沟里,覆盖上3公分厚的土,洒上薄薄的一层石灰,再浇水,约2个星期以后就可以出茹了。李庆利对记者说:“覆土很关键,因为土壤里有水分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更好的促进茹的生长。”

      “当茹出到豆粒大时,就要开始给它喷洒些水了。”李庆利介绍到,种植户可以把自家的淘米水先沉淀一下,然后把30%的淘米水和70%的清水混合在一起,平常每天只要喷洒一次即可,但在气候干燥的时节每天上午和下午要给地里正在生长的平茹各喷洒一次。初期喷水量可以少一些,在茹的生长后期就要加大喷水量。“单纯喷洒清水与兑一些淘米水喷洒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李庆利告诉记者,他试验发现,如果只喷洒清水,100手培养基平均可以产出300斤平茹。喷洒淘米水后,100斤培养基可以多产出100斤茹。平均一朵茹有20斤重,最大的一朵茹有40斤重,堪称“茹王”。

      种植新技术的采用,让李庆利的茹产量大增,一亩地一年可以产出4万斤—5万斤茹。他现在正琢磨着继续进行种茹技术革新,还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申请技术专利。(安徽日报农村版)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