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玉溪新平者竜派出所连续36年长出鸡枞的新闻引发围观,这看似神奇的现象,实则藏着鸡枞与自然共生的秘密。
什么是鸡枞?
鸡枞是一种与白蚁共生的野生食用菌,隶属伞菌目白蘑科,学名为“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它的外形辨识度极高:菌盖初期呈圆锥形,成熟后展开如伞,颜色从浅灰到乳白不等;菌柄粗壮挺直,中部常有类似菌环的白色膜状痕迹,切开后内部肉质洁白细嫩,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在云南方言中,鸡枞被称为“鸡宗”“鸡棕”,因肉质肥嫩、味道鲜甜,自古就被列为菌中珍品。明代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记载其“味甚鲜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更称其“益胃清神”,是兼具美味与食疗价值的野生菌。
与白蚁的“千年约定”:共生的智慧
鸡枞最神奇的特性,莫过于它与白蚁的共生关系——没有白蚁,就没有鸡枞。
白蚁在地下筑巢时,会搬运植物残体、木屑等作为“培养基”,并分泌特殊分泌物分解有机物。鸡枞的孢子会通过空气或白蚁的活动进入蚁巢,在白蚁营造的恒温、恒湿环境中萌发菌丝,与白蚁的分泌物形成共生体:白蚁从菌丝中获取营养,而鸡枞则依赖蚁巢的特殊微环境生长。
当雨季来临,雨水渗透土壤触发菌丝体发育,鸡枞便从蚁巢上方破土而出,形成我们看到的菌菇。这也是为何鸡枞常成片生长,且同一地点多年连续出菇——只要地下的白蚁巢未被破坏,“约定”就会年复一年延续,云南派出所的“36年鸡枞”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时令限定的美味:鸡枞的黄金赏味期
鸡枞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仅在每年6-9月的雨季现身,且多生长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湿润山区的疏松土壤中。一场透雨过后,经验丰富的采菌人会循着白蚁巢的痕迹寻找,因为鸡枞出土后若不及时采摘,短短几天就会成熟老化,失去鲜美的口感。
新鲜鸡枞的吃法堪称“朴素的奢华”,最简单的清蒸或素炒就能凸显其鲜甜,与青椒同炒是云南家常菜的经典搭配;也可晒干制成鸡枞油,用菜籽油慢炸后封存,拌面、炒菜时加一勺,瞬间香气扑鼻。由于无法人工大规模培育(目前虽有仿生栽培尝试,但口感远不及野生),野生鸡枞的价格随产量波动,旺季时平价亲民,淡季则堪称菌中黄金。
从白蚁巢中悄然萌发,到成为餐桌上的时令珍馐,鸡枞用短暂的生命周期诠释着自然的馈赠。(来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