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双孢菇产业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 2010-04-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09年是双孢菇生产极为不寻常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波及到食用菌产业,金融危机冲击了消费者,影响了经营者,打击了生产者。对外依存度大的双孢菇产品销路不畅,价格持续低迷,效益严重滑坡,给不少种菇农民的生产造成了少有的负效益,重创了广大农民发展双孢菇产业的信心。以双孢菇为主导品种的新洲区,遭遇了双孢菇生产的“寒冬”,2008年是发展双孢菇生产以来最差的年份之一。
我们同时看到,双孢菇生产在金融危机的重负下又加载了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单产水平不高、成本增幅过快、菌种退化、病害程度扩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将会长期阻滞双孢菇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把握中心,着眼全局,从长计议,把阻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变成产业发展的动力,需要建立体制与机制来彻底解决,这是关系当前又涉及长远的大问题。下面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稳定发展双孢菇产业的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几点思路:
1.加强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从产前切入,从消费末端抓起,在流通环节使劲,从田间至厨房、产品到食品,形成批量、有序、快捷的流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发展食用菌产业最关键的问题。因此,一是要建立完善市场研究分析机制,培养自己的“产品市场分析师”,建立产品专业市场信息网,一只眼睛盯紧国际市场,另一只眼睛瞄住国内市场,及时为广大菇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产供销信息。二是建立产品销售市场策划与运行机制,实现运筹流通,包装产品、策划营销,刺激消费一条龙操作。三是建立现代物流网络,扩渠道、布网络、增网点,花大力气继续开展“五送”活动,送菇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促进双孢菇货畅其流。四是建立餐桌经济开发机制,实行多部门联手、多行业协作,宣传食用菌文化,培养消费习惯,指导科学膳食,开发品牌菜肴,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其目标就是要较好地缓解农民卖菇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生产系上一个“安全带”,在价格上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加强产品加工与开发体系建设。产品加工开发既是产业提档升级的需要,又是产品上市高峰期削峰平谷的手段。要切实解决龙头加工企业批量生产的问题,解剖“麻雀”,找出“症结”,明确对策,采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在转战国内市场中开发产品,创建品牌。要继续花大力气抓产品规模加工,高档、中档、低档合理规划一齐抓;罐装菇、冷冻菇、盐渍菇统筹协调一起上,形成多途径开发、大批量加工、全天候销售的格局,彻底扭转鲜菇加工滞后的现状,为广大菇农产品销售排忧解难。
3.加强优良菌种繁育体系建设。菌种是特殊生产资料,是食用菌高产、高效的首要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大对菌种选育、繁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优良菌种的生产能力。切实执行《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管理条例》,从严把关,严格菌种生产资质认证,严格菌种生产质量标准,确保供及时种、优质种,让农民种得放心,种出高产和效益。
4.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进一步健全区、街镇、村三位一体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专班专人专责,让每个菇农能接受培训,让每个种菇户能有实用技术资料,让每个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指导,切实为广大种菇户生产解决技术疑难,更好地促进双孢菇生产管理上水平,产量指标上台阶。
5.加强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6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是一个保民生的信号。民以食为天,蘑菇食品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要以蘑菇食品安全为中心,全面推行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建立从产前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管,建立与完善蘑菇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全面彻底封杀荧光增白剂。有关部门和主产区街镇要对企业、个人的违法行为及时亮红灯,出重拳,祭出撒手锏,严惩不贷,确保蘑菇食品安全。
6.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产区街镇要围绕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的同时,鼓励支持更多的能人在食用菌产业领域创业,促进菇业产、供、销和农、工、贸一体化。主产区街镇要加强菇业人员职业管理,将原料运销、种植雇工、产品收购、流通运销等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制订行业规章,规范从业行为。坚快杜绝原料掺杂使假,短秤交易、刁难菇商菇农、哄压菇价,雇工怠工与粗放操作等不良现象,切实减轻菇农成本过高的压力,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