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小小一朵竹荪,让越来越多的菇农鼓起了腰包

    发布时间:2010-04-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小一朵竹荪,让越来越多的菇农鼓起了腰包

      科技培育了招牌产业

      高允旺 尚玉玲

      又到了竹荪种植备料的季节,11月15日,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一家竹制品厂的废料堆旁,下店村村民练火金将竹丝竹屑等废料往车上装。练火金告诉笔者:“这些废料是用来种竹荪的,今年我种了1亩竹荪,收获干品105公斤,收入1.4万多元。我现在拉两车的料,准备明年接着种。”

      当下,像练火金一样,忙着为来年竹荪种植备原料、学技术的农民不断增多,竹荪种植正成为顺昌县农民致富的招牌产业之一。

      新技术新品种让产量翻番

      20年前,在古田县食用菌市场上,竹荪干品每公斤市场价达好几百元,“这是什么宝贝,这么值钱?”顺昌县大历镇的甘立营为之心动,买回竹荪菌种回到大历,参照古田菇农的做法,以木屑木粉为主原料,在山上平整出了0.1亩的土地种上菌种,成了大历镇竹荪种植第一人。由于当时对竹荪缺乏了解,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产量极低。产量低,成本也低,价格却还不错。后来有些村民跟着种,但是面积很小。

      由于栽培技术不成熟,产量低,顺昌县竹荪种植规模一直无法扩大。2000年,全县竹荪种植面积只有300多亩。2001年开始,顺昌县科技人员创办竹荪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的竹荪栽培实验,经过探索实践,技术不断完善,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D89、D1竹荪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让竹荪产量翻了一番,从平均亩产40多公斤干品提高到平均亩产100公斤,并且可以提前15天左右上市。

      2009年3月,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确定顺昌县竹荪栽培技术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竹屑做原料生态得保护

      “种竹荪要木屑,当时,许多菇农到山上砍木头打成木屑。把树砍了种菇,这对当地的生态是一种破坏。”甘立营告诉笔者。2001年,科技人员与菇农们通过研究实验,成功实现了以竹制品加工厂的生产废料替代传统的木屑为主的栽培原料。

      用竹屑等下脚料替代木屑作为主栽培原料,一举多得。如果没有研究出替代原料,每亩竹荪需要12立方米的栽培原料,即使木屑只占50%的比例,一年也要消耗木材6立方米。顺昌县是“中国毛竹之乡”之一,拥有毛竹60余万亩,竹制品加工企业81家,每年产生下脚料8万吨。原先企业要花钱请人清理的废弃物有了‘用武之地’,企业收益增加了,竹荪种植也有了丰富的培养原料,全县一年可利用废料4万吨,竹木加工产业能增加附加值近350万元。顺昌县竹荪研究所所长高源算了一笔账。

      种植技术辐射省内外

      顺昌县大干镇慈悲村菇农林长兴今年第一次种植竹荪,3亩产出干品390多公斤,纯收入3万元。他告诉笔者:“我是用抄来的技术种竹荪,没想到,这一抄就给我带来了3万元的收益,平均一亩地赚了一万元。”

      林长兴早就听说设在大历镇的竹荪研究所摸索出了一套利用竹屑栽培竹荪“三增加、建堆发酵”栽培技术,许多农民靠采用新技术种植竹荪鼓了腰包,他萌发了种植竹荪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本村一户菇农家里看到《竹荪“三增加、建堆发酵”栽培技术》手册,顿时眼前一亮,他找来纸笔将这份手册抄写了一份带回家。今年按照抄来的技术试着种植,没想到非常成功。

      为了更好地推广竹荪种植新技术,2004年初,顺昌县竹荪协会在大历镇挂牌成立,从2005年开始,在该镇的圩日开设“产销超市”。“产销超市”既有专家坐诊授课,也有种植能手、流通大户现身说法,分享经验。几年来,“产销超市”共接待咨询200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65期,发放实用技术资料7000多份,为菇农开出科技、信息“处方”3000多份。

      目前,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顺昌县竹荪种植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辐射到建瓯、建阳、邵武、延平、武夷山等地,省外不省菇农也纷纷前来取经。

      品牌带来好效益

      2007年,顺昌县竹荪协会注册“大历竹荪”商标,在全国15个城市建立直销窗口,成为全国最大的竹荪生产基地和示范县,竹荪产量占全国的20%。去年5月,顺昌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今年,顺昌县竹荪干品收购价为平均每公斤130元,最高达到每公斤190元,远高于往年。

      从事竹荪流通工作10多年的大历村民张小平感叹:“当初,我们将收获的竹荪运到古田去买,收购商还挑三拣四压价格。现在,一到竹荪收获的季节,大批客商赶来抢着收购。为了能卖个好价钱,许多外地菇农还不辞辛苦地把竹荪运到顺昌来销售,这就是品牌效益呀。”

      “以前,我们劝村民种竹荪没人领情,如今大家都愿种。我的电话多,大部分都是会员打来的,向我咨询竹荪种植技术及销售方面的问题。”被推举为顺昌县竹荪协会会长的甘立营说。

      产业链条期待延伸

      近年来,顺昌竹荪产业红红火火,农民靠种植竹荪鼓了腰包。除了产和销外,能不能在竹荪产品加工上再做文章,通过延伸竹荪种植产业链来增加农民收入呢?

      笔者从顺昌县了解到,该县正在开发盐水竹荪球、竹荪鲍鱼片等系列产品。竹荪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盐水竹荪等产品可以使竹荪的采摘期提前,另外盐水竹荪球不需要烘烤,节省了工时成本。如果销售市场打开,对于菇农而言,增收效果是明显的。而开发小包装竹荪则更适合进军超市商场,凸显价值。

      据介绍,在竹荪产区,每年都有大量的菇盖、菇托等丢弃在田间地头,在竹荪烘烤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竹荪碎裂。竹荪被证明具有极好的防腐功效,破碎的竹荪裙中一样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这些材料如果能实现提炼加工等技术突破,开发出防腐保鲜剂、营养保健品等产品,也会给菇农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农民增收,产业链条延伸值得探索。”这位负责人说。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