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又到了菌子成熟的季节,上周末,市民张先生一家和朋友一起上山拾菌子。可是一整天下来,张先生和妻子一无所获。一位收获颇丰的朋友告诉他,想拾到菌子得先找对地方,不同的菌子生长环境也不一样。张先生很疑惑:“拾菌到底靠运气还是靠技术?如果有专门探测什么地方有菌子的探测仪该多好呀!干巴菌、鸡枞这样难找,能不能人工培植呢?”
脾气各异:
鸡枞喜欢定居,干巴菌最会藏
记者采访了在农贸市场卖新鲜野生菌的孙师傅,讨教拾菌的秘诀。“鸡枞基本上每年都长在同一个地方。”家住岗头村的孙师傅说,哪座山上的哪个地方有鸡枞,自己知道得清清楚楚。不过,记者再三追问,孙师傅才透露了一点点诀窍:“鸡枞一般是长在红土地的白蚁窝上。如果蚁巢受到干扰导致白蚁动迁,来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因此,拾鸡枞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孙师傅说,如果鸡枞的根过于深入土壤,不能用镰刀、锄头等铁具来挖掘,只能用手拔或用木棍、竹签等工具刨出,否则会破坏鸡枞的生长环境。
说到拾干巴菌,孙师傅连连摇头:“这可是很难找的。”孙师傅说,干巴菌一般是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长于松树下,被松毛覆盖,因此不容易被发现。人们必须要翻开干巴菌上面覆盖的松毛才能找到。“拾干巴菌不能破坏它的根部。如果干巴菌的根被破坏了,来年就不会再长了。
“牛肝菌是最常见也最易拾到的。”孙师傅介绍,牛肝菌在山里很好找,一般在松树、栎树下都有生长。“拾牛肝菌的时候千万得小心,常常会有人因为误食牛肝菌而中毒。”孙师傅说,他每次上山都很小心,一般只采自己吃过的,如黑牛肝菌和黄牛肝菌,没吃过的一律不敢采。
另外,孙师傅强调,天气也很重要。“最好选择在大雨过后,一方面,很多菌子都破土而出;另一方面,经过雨水冲刷,容易找到菌子。”
难以培植:
野生菌常和其它物种生死相随
说来说去,如果野生菌能进行人工培植,那么大家都不用上山去找了,多省事儿。其实,有一些专家也尝试过人工栽培,可至今无人成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说,很多野生菌之所以不能进行人工培植,主要是因为它们和其它的物种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比如,鸡枞只可能长在白蚁窝上。”杨祝良研究员说,鸡枞和白蚁是一种共生关系,它的柄是与白蚁巢相连的,白蚁要吃菌丝体,鸡枞要靠白蚁的分泌物生长。专家曾尝试把白蚁的巢穴搬到另一个地方,却发现搬动后就再也长不出鸡枞了。“正因为鸡枞和白蚁巢共生,所以至今都无法进行人工培植。”因此,杨祝良研究员提醒大家在拾菌时要注意保护鸡枞下面的白蚁窝,这样来年才能再次收获鸡枞。
“其实干巴菌也会长在同一个地方。”杨祝良研究员说,干巴菌在活的云南松下最常见,它和松树也是一种共生关系,所以也不能进行人工培植,只能靠其自然生长。“今年干巴菌在什么地方生长,来年同样会长在同一个地方或是附近的地方。”杨祝良研究员说,采摘干巴菌最好不要伤及根部,只采集其地表上的部分就可以了。采摘完后,最好在上面覆盖一层松毛,这样才有利于干巴菌再次生长。
有毒没毒:
未来或许有专门的检测仪
“每年菌子上市后,都有人因误食有毒菌子而中毒。如误食有毒的牛肝菌会引发小人国幻视症。”杨祝良研究员说,例如牛肝菌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会分泌一种有毒的代谢产物,从而使人中毒。
民间有一些识别有毒菌的窍门:颜色鲜艳、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受伤变色者有毒;烹调时能使银筷、大蒜、米饭变色者有毒等等。
“这些说法对某些野生菌的识别是有效的,但如果将它作为规律加以推广是十分危险的。”杨祝良研究员说,这些规律可能只适用一部分野生菌。他建议大家在吃野生菌时,只吃自己熟知的、已证明是安全的野生菌。另外,要严把“三关”,即采购关、加工关和食用关。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真菌很可能有剧毒,不要采购;不熟悉的野生菌不要采购;粪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采购的野生菌要认真挑选、刷洗,避免杂菌掺杂,煮熟炒透后再吃。食用野生菌最好每次只吃一种,要限食量,不要连续几餐都吃,且食菌不宜喝酒。
对于探测菌子的探测仪,杨祝良研究员说,发明这样的探测器难度很大。“但是,发明专门识别菌子是否有毒的仪器却是可以实现的。”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