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1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日,中国食用菌协会自2010年起对全国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浙江、四川、江苏、湖北、黑龙江等省份共计78个食用菌生产县、市、乡镇及企业。依据上述调研情况和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各地在推动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和管理部门认识不足,加之生产基础设施落后,食用菌栽培基料创新技术和菌糠的综合利用科技推广技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我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大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链条,缺乏有规模、成熟的循环模式,主产基地的示范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低。据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食用菌产后菌糠废料的年综合加工利用率不足30%,每年食用菌产后的菌糠废料仍有将近1400万吨的废料未进行有效处理,随意堆放或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分析原因,主要有四:
1、缺乏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
伴随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废弃物处理难等问题,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而政府有关部门尚未意识到此类问题,没有将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布局中,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体制,这也导致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不能得以有效推广。
2、缺乏对食用菌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
我国大多数菇农在食用菌循环利用方面意识淡薄。食用菌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广大菇农积极参与。尽管我国部分主产基地县对食用菌废料处理比例在90%以上,依然有大量的菌糠处理方式盲目且滞后,甚至未经处理直接废弃,使当地的资源与环境蒙受了双重损失。造成此种被动局面很大的成因就在于基层农户循环意识淡薄,未能突破传统菌渣处理观念的束缚。
3、科技人才缺乏及循环模式不规范
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进行食用菌生产和管理,完全可以做到利用农林废弃物,洁净环境,无废弃物产生,使食用菌产业成为真正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但是,由于基层科技人才培养滞后,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仍不成熟,还存在诸如菌糠配料比例、废料前期处理等难点,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严重阻碍了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模式无统一的科学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也是食用菌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难题。
4、集约化程度不高
集约化生产已成为食用菌转型升级的方向,集约程度不够必然导致食用菌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而产业规划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引导、栽培规模小且分散等都可以导致产业链条运转不流畅、食用菌废料处理规模化程度偏低,远远不能实现现代农业所能带来的规模与科技效益。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