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湖南:湘潭“种菇大王”打造食用菌盆景远近闻名

    发布时间:2013-10-1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网讯(记者 裴金玲)将食用菌请入花盆,再将盆景送入千家万户,这是今年湘潭县石潭镇八角村“种菇大王”冯应龙种菇的新做法。
        2001年,冯应龙在当地引进香菇种植项目,开始了香菇规模化种植。10多年来,他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而且闯出了一条“两型”种菇的好路子,并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最初只有80多亩,现在香菇合作社总种植规模已有800多亩;普通菇农每年每亩地可获净收入3-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60%来自香菇产业。”冯应龙看着大棚内菇棒上鲜嫩的香菇,难掩兴奋之情。与常规香菇棚只平着摆放一层菇棒不同,这里采用的是四层立体栽培。冯应龙说,这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产值也跟着翻了好几番。常规栽培一亩地最多摆放1万个菇棒,但立体栽培可摆放3-4万个。为使温度控制在适宜香菇生长的24至26℃,冯应龙也有他的妙法,那就是采用地下水降温。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约670平方米,要保证温度和湿度,必须使用6台5p的空调。如果每台空调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一天下来仅一个大棚所需的电费就要450元。而使用地下水降温,每天光电费就可节约90%。这既节省了成本,又节约了电力资源。
        不仅如此,走在大棚内,细看每个菇棒,上面都布满莲壳。用废弃莲壳取代木材做菇棒,菇农们也收到了奇效。菇棒营养成分更高了,香菇产量随之增加,菇型更好,市场价格也高了。而且,莲壳做菇棒产生的菇渣还能成为鸡、鸭、鱼的饲料。
        从田间成熟采摘,到进入市场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冯应龙不再满足于继续这种传统的种菇产业“生产链”了。他认为,种菇产业也应“转型升级”,他要将菇类种植送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在家就能自己培养、采收、品尝到绿色健康的菇类美食。
        在冯应龙的另一个大棚里,我们看到,几百盆鸡腿菇被种在了花盆里,不少盆里鲜嫩乳白色的鸡腿菇长势喜人。冯应龙告诉我们,打造食用菌盆景一直是他多年的心愿。早在2002年他就申请了《移动式食用菌培养方法及其装置》的国家专利。随着技术的成熟,今年他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制作出鸡腿菇、茶树菇盆景近6000盆。一般来讲,每个盆景半个月左右就可采摘一次,能采五次左右。待盆内营养土的养分利用完了之后,还可以替换营养土,并变换菇类种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科学种菇,注重“两型”发展,这一直是冯应龙不变的追求。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