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饶县大码头镇形成棉菌循环农业 经济效益可观
发布时间:2013-10-1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记者 郭媛媛) 广饶县城的大码头镇农田属于盐碱地,最适合种植棉花。大码头镇的农民把棉花用来纺线,棉籽壳种植食用菌,废弃食用菌袋做有机肥、养鳖,棉籽仁榨油……
目前,全镇共有棉田10万余亩央上二村的种棉大户徐广范种植棉花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今年,他的责任田加承包地都种了棉花,总共有五十多亩。在好的年景,每亩地能产出五六百斤籽棉,按照3.9元每斤的常规收购价格,除去成本,每亩地能净赚1000元。除了棉花能卖钱,地里的秸秆也被卖到饲料加工厂和食用菌种植场,按照每亩地的秸秆卖25元算,徐广范的50多亩地卖秸秆也有近千元的收入。“要是年景好的时候,光种棉花就够一家大小的花销了。”徐广范说。
棉花种了就要往外销,因此销路的畅通十分重要。镇上有许多人瞅准了棉花经济的特色,陆续在镇上办起了棉花初加工企业,许林庚兄弟四个办起的庚泰棉业就是其中之一。
在庚泰棉业3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有五六个工人,十几台大型自动化设备正在嗡嗡运作,从棉籽清理机、锯齿机,到皮棉清理机和打包机,整个生产流程几乎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这个车间每天能加工40多吨籽棉,“大多是从本镇的棉农那里收购来的,如果不够就再去附近的其他县收购。”经过初步加工,籽棉便成了皮棉,打包称重后便会销往纺纱厂或者作为国家储备棉。每年大约净赚两、三百万的利润。
据了解,像庚泰棉业这样的企业在大码头镇有36家,他们除了自己赚钱,还消化了当地很大一批劳动力。单是庚泰棉业这个小小的场子就雇佣了附近村里的41个劳动力,并且一般按照12元每小时的时薪支付薪水。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也不耽误他们自己家干农活。
大码头镇的徐庆华今年四十多岁,但是种蘑菇就种了三十年,说起自己跟蘑菇的“奇缘”,徐庆华非常兴奋:“1984年,我看了一本《山东青年杂志》,那上面讲了种蘑菇的方法,正好用到我们当地的棉籽,我就被吸引了,开始自己琢磨,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间,徐庆华从研究培养菌袋、种植环境,慢慢发展到食用菌的产销结合,把食用菌的整个产业链摸了个透。除此之外,他还联合附近的食用菌种植户,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共享彼此发展的技术和资源。近几年,大码头镇开始鼓励利用公路林带间的闲置空地,徐庆华抓住这个时机,承包了50多亩林地,盖上了食用菌大棚。
在过去,用完的菌袋会直接烧掉,不但需要花费成本,而且还浪费资源。如今,大码头镇正计划建有机肥加工企业,生产原料就是废弃的菌袋,“这样就一点也不浪费,还能增加收入。”
说道兴奋处,徐庆华随手从地上的菌袋里摘下一株平菇说道:“如果蘑菇边缘往上卷,或者有一圈黑边,那就是打农药了,正常的蘑菇边缘应该像小伞一样下垂。”
蘑菇种植是大码头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每批蘑菇采摘完后,都会剩下大量的蘑菇根,而这些蘑菇根则很巧妙的被拿来喂养甲鱼。在大码头镇的瑞丰农业科技公司厂房内,一排排整齐的培养基摆放在生长车间里,上面的双孢菇长势喜人,已经快到了要采摘的时候。采摘完了蘑菇,培养基里的菌根就会拿去喂厂房旁边池塘的甲鱼。据大码头镇政政府办公室的张学玲介绍,向这样把食用菌生产和甲鱼养殖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在大码头镇还有很多,“和棉花支柱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几乎是一点渣都不剩。”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